在今天的书画界,创作、鉴定和伪造三者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说:“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以来,收藏和造假就一直伴随着书画艺术,而现在,这种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现代科技的进步,如印刷、化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创新,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技术的提升。这导致了一些以前用于鉴定的方法失效,因此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此外,由于国家监管政策的放宽以及利益驱动,一些专业化和集团化的大型造假组织也开始兴起。
在拍卖会上,一些藏家会通过图录或现场拍照来确认作品真实性,为后续举行的拍卖做准备。然而,有时候即便是经过专家的认证,也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问题,如2011年南京某拍卖行的一次事件。在那次事件中,一位藏家购买了一幅李可染的手稿,但最终发现它是一张印刷品。他将这件事告上了法庭,并且至今未有结果。
类似的案例很多,比如广州的一位藏家林伟,他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被一位名为齐强的人借去看两天,最终林伟发现他的作品与齐强手中的几乎一模一样。但他没有注意到差异,就把作品归还给了齐强。后来,在一次拍卖会上,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作品被复制了。而且,这样的问题很难通过视觉检查出来,只有通过高倍放大镜或者破坏性的分析才能发现。
这些新出现的问题让许多鉴定专家感到措手不及,因为现代科技已经使得一些传统的手段无法应用。“现在北京很多都是电脑复制、打印出来的事情,这些是很多博物馆老专家的之前所没接触过的,如果按照老办法去对图章、气息、神韵等进行检查,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表示,现在连油画水粉都可以用电脑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我们以前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中国古代就有各种形式的造假技术,从临摹到仿制,再到向壁虚造,每一种方式都能骗人。而现代科技则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水印添墨、电脑装裱作旧等技巧,使得原本能够识别出的区别变得困难起来。
此外,还有一种利用扫描设备采集数据输入电脑,然后控制墨滴分布打印出相似颜色的技巧,使得原始工作室甚至不能辨认出是否为原版。这项技术对于专业机构来说成本较低,但对于个别高端机构来说则需要更大的投资,因为他们通常只生产少量以保持质量。
因此,对于这种不断升级的事态,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技能,以应对这个“猫鼠游戏”。虽然市场需求和专业水平上的提升促使造假者不断改进技艺,但同时也迫使我们不得不跟上脚步,不断学习新技能,以确保真正价值观念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