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陈建中集东方诗情与西方观念之大成者

陈建中是继赵无极朱德群之后,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三代海外华人艺术家代表者之一。1975年,陈建中成为首位获得法国文化部资助举办个展的亚洲艺术家。法国艺评

白房子、白沙发、白衬衫,这是我们在陈建中位于广州番禺的家中,最深刻的视觉印象。陈建中说,“白色很纯粹,就像作画时的心境。”而安静、学术、内敛,则是我们对陈建中最真实的感受。这位早已面对过无数大场面的艺术家,在面对摄影灯光时依然会有点腼腆,但在讲到绘画创作、学术流派以及生活上一些有趣的事情时,便会滔滔不绝,甚至摆动肢体,力求把最原始的画面再度生动地呈现于我们眼前。在这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这位在大时代背景下,创出非凡成就的绘画大师陈建中


“我年少时便喜欢画画,

家乡的风景是我对于美的最初印象,

对我的绘画有着最原始的影响。”


1939出生于广东龙川的陈建中,小小年纪就喜欢看书画画。抗战年代,并没有优越的条件去承载他心底的小情怀,他便用石头或瓦片在地上、墙上随便涂鸦。“抗战胜利后,我就随父亲出城,之后也很少回龙川了。”陈建中回忆的话语中,仍有着对家乡的眷恋。后来,陈建中进了广州的一间文化馆的美术组学习绘画,美术组的气氛很活跃,令他感到很新鲜,这是陈建中的美术启蒙期。在那里,他学会了用木炭画素描,也是第一次看到别人画油画。

1955年,16岁的陈建中考入武汉中南美专附中,在这间推行整套苏俄绘画教学法的美术学校里,陈建中不知疲倦地埋头画画。三年后,陈建中随着学校大部队迁回广州,“我在中南美专附中读书时,一般都是上午学习高中课程,下午去练习画画。第四年回到广州。正是在附中的这几年,为我积淀了深厚的绘画基础。”就是这样一份执着的情怀,令陈在附中结业后,又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但在那个连物质都无法满足的年代,理想与现实之间,陈建中作出了妥协。在升广州美术学院第二年,陈建中肄业,赴香港谋生。

或许到香港,陈建中只是想“假公济私”。表面上,为生计,那时候陈建中大部分的薪水都得寄回广州家中,帮补家用;而实际上,陈建中亦厌倦了当时内陆过于主题化的绘画模式,“全面苏化”的学术氛围,令所有文化都成为一项宣传性质的工具,包括绘画。当时陈建中希望在香港——这个与西方最接近的区域,或许会有不一样的风貌。然而陈建中还是失望了。虽然当时处理西方统治下的香港接受的是西式文化教育,抽象画派大热,然而能学到的只是皮毛,“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浮躁状态中”,这是陈建中最深的感受。于是陈建中决定到法国巴黎去,到那个世界艺术之都去,“我在香港居住了7年多,那时候国内画画要有倾向。而香港已经开始搞现代艺术,但我对现代艺术不了解,而当时认为写实的东西是过时的,自己感觉苦闷,觉得应该到外国去了解现代艺术,有了这个想法后,积蓄了一点钱,够条件了就申请到法国去。”

“我上手快,画得好,老板便批准我回家里绘制,这样一来,我便有时间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了。”

巴黎典雅优美的环境及其浓厚的艺术气氛令陈建中兴奋不已,观摩罗浮宫的古典艺术,研习印象派的技艺,流连于数不清的画廊、展览、艺术沙龙间,陈建中用力地吸收这些原本来之不易如今却随手可及的养分。怀着这份热情,次年秋天,陈建中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就读,然而,这里的境况并不如陈建中想象般着迷,于是陈建中极少去上课,只做了一个挂名学生。同时,带去的钱也几乎花光了,只能靠打工谋生,“我曾到皮革厂割皮块,割一百个才赚一块钱;我还到过饭馆当跑堂,但我不觉得苦,其实那时我们这一批到法国留学的人基本上都是一边读书一边干活赚钱的,很多时候还要存钱寄回家。”

法国当时聚集了一批战乱时滞留不归的中国人,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华人圈,大多是从事着古典家具生意,慢慢地,陈建中的接的活也从饭馆跑堂、皮革厂割皮工向绘制工靠拢,工资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更接近自己的兴趣,“中国的古典家具都喜欢在面板上画些画,仕女图、山水风景画等,虽然画这些和艺术创作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我上手快,画得好,老板便批准我可以回家里绘制,这样一来,我便有时间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了。白天画自己想画的画,晚上工作。其实家具绘画可以赚很多钱,但够生活后时我就不画了,专心从事自己的美术创作。”在这样的境况下,陈建中还是靠着自己的摸索,研习了令他困惑已久的抽象画派,“弄明白后,我也就不觉得神秘了。”

赵无极是我在法国的第一位伯乐。他说我这样画就对了,抽象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我们这一代,要创出自己的风格。”

陈建中慢慢从抽象画派中走出来,便开始研究自己的城市局部题材作品,当画了大概五、六张《构图》系列作品时,有一天,赵无极来敲门,陈建中一见是他,十分惊讶,“因为赵无极当时已经很有名气了,我看过他的画册和照片,所以认得是他。”

原来,当时陈建中住的房子,是赵无极以前住的,后来赵无极把这房子让给了其妻子做工作室,自己在隔壁街重置了住处。这房子辗转落到陈建中手中,二人就这样巧遇了。赵无极陈建中的绘画非常赞赏,并鼓励他沿着此风格发展下去,“那天他晚上九点多才走,我们一直在聊天,他说我画这样的画就对了,抽象之类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我们这一代,要创出自己的风格。”

那天赵无极留了电话和地址给陈建中才离开,但陈建中没和赵无极联系过,因为陈建中觉得自己只是个无名画家,而赵无极已是老一辈的大家,若去找他,怕是高攀了。

“第一次个展之后,便有画廊和我签了合同,后来法国文化部给我办了居留证和艺术家身份。”

陈建中一开始并没想过在法国留下来,只是想“镀金”几年,然后学成归国。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大概又过了一年多,赵无极再度探访,这次还带来了法国文化部的一位艺术视察官格坎巴丝(Grynpas)。在陈建中的艺术历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格坎巴丝对陈建中的画给予高度评价,几天之后,又带来了巴黎达里阿尔画廊主持人达莉夫人,达莉夫人看了陈建中的画后,立刻决定替他开个展。“那时我《构图》系列的作品才十来张,还不足以开画展,我说这样不行,等我画得够多了,再开画展吧。”于是,陈建中的展一直推迟到翌年三月,这场个展,却不是达莉夫人策划的,而是法国文化部。

当时法国文化部刚刚通过一个新协议不久,每年由文化部出资帮助一个年轻画家开画展。经过格坎巴丝的推荐,在多个艺术馆馆厂、艺术评论家、极具影响力的画廊负责人等组成的评委团队的严格评审下,陈建中的首次个展得到了法国文化部的支持,亦是第一个获得此项支持的亚洲艺术家。

那时法国的展览十分多,但有了法国文化部的支持,加之陈建中画作中前所未有的城市布局题材和静寂意境,令陈建中的首次个展大受瞩目,《世界报》等有影响力媒体都对这场画展作了报道,巴黎美术馆、现代美术馆权威机构也相继收藏了陈建中的作品,“第一次个展后,便有画廊和我签了合同,后来法国文化部给我办了居留证和艺术家身份。”

“在这个毕加索曾待过十多年的地方,继续我的绘画创作。”

不仅办了居留证,法国文化部还给陈建中换了间大的工作室——洗衣船画室。在巴黎蒙马特山上那个著名的画家聚集地中,陈建中创下了他艺术历程的又一高峰——从城市布局题材的《构图》系列作品,向诗意静寂的风景画转变,令陈建中在海内外都获得极高的赞誉。

已故香港艺人张国荣一向对艺术情有独钟,上世纪未,在拍摄电影《左右情缘》时,电影里有一个海外著名画家的角色,对艺术极之崇敬的张国荣并不想虚构一个人物,于是便找到了陈建中,问陈建中是否愿意出演这个角色。“当时在电影中,我只出现了一两个镜头,但在私下,我和张国荣先生聊天的时间比较多,”陈建中回忆当时的情境,由衷地说,“他很认真地在做电影。”

以白色为主调的居室内,挂着不少陈建中的风景画,早期的《里察谷风景》,以后三楼画室中正在创作的《午后的阳光》等在白房子的映衬下,安静、诗意。“在创作第一件风景画时,我便有一种愉悦的感觉,而这种心情一直保留到如今。如今在这个毕加索曾待过十多年的地方,继续我的绘画创作。”在陈建中的风景画中,与以往西方牧歌式的浪漫风景画以及中国古意的山水画不同,他是在一个山、水、光、影等元素结合的画面中,创作出一个静穆、舒展、含蓄的世界,陈建中亦因此被誉为集东方诗情与西方画意于一体的杰出艺术家。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