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与科技的深度结合,为数字版画带来新的改观。而数字版画与数字媒介的紧密相关性,也让其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艺术语言。
70后艺术家于晓冬是中国最早的数字版画研究人创作者,创立了中国数字版画创作与教学的先例。教学、创作实践和艺术思考贯穿长达20年的历程后,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自我。
2022年至2023年期间,于晓冬的作品相继参加了很多国际艺术大展和比赛:包括波兰“the ONE”国际数字艺术大赛荣誉提名奖并被收藏;美国Northern Light Gallery judges choice月度艺术家评审大奖;入选2023年台北新艺术博览会国际艺术家大奖赛,入选韩国MIRO RACE首届国际数字艺术大赛等十几项国际展览。
在最新的作品中,于晓冬的思维观念和表现方式向新阶段出发。以科技为基础,不仅向更具视觉冲击的大尺幅画面发出挑战,更从剧场和电影院的观感获得新源泉。将毫无生机的电子技法融入到感性的画面之中,以象征主义的角度凸显图像的叙事性。在奇特又引人入胜的世界,转向了艺术的另一境界,回归本我。
在此创作转型之际,99艺术网对话数字版画艺术家于晓冬,深度感受其新作中耐人寻味的意味,以及他在生命与永恒主题上的思考与探索。
99艺术网对话于晓冬
数字版画艺术家于晓冬
99艺术网:听说你在创作一批新的数字版画作品,起点是什么?
于晓冬:结束了798的个展后我又开始工作了。没有很明确的起点,就是想更多的解决一些问题,基本上都是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想法进行创作,所以可能不太连贯,因为我是个思路比较跳跃的人,经常天马行空的联想,每天想的东西也不太相同,这些新作品我觉得更像是日记一样,记录了我最近的想法与生活。
于晓冬,《暮霭下的归途》,数字版画,2023
99艺术网:《暮霭下的归途》这件作品有一种神秘主义、超现实的感觉,一种寓言叙事的意味。请你和我们介绍下这件作品。还想了解下,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是完全凭借感性的揣摩,还是借鉴了现实?
于晓冬:这幅作品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作品。主要是源于我对与象征主义文学诗歌的迷恋。象征主义诗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隐喻”,打乱视觉、味觉、触觉的体验,以暗示的方式引领人们走向神秘的精神世界。我利用了剧场影院的空间和场景,试图将一个徐徐打开的故事慢慢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于晓冬,《暮霭下的归途》局部,数字版画,2023
于晓冬,《暮霭下的归途》局部,数字版画,2023
其实这个作品的本意来自一个家喻户晓的戏曲曲目《武家坡》,我自幼受家庭的影响学习京剧多年,对于武家坡中薛平贵这段开场白印象尤其深刻。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我的残缺的记忆里这些服装,行头,唱腔已经变成了一些模糊的影子,它们和我的童年的色彩记忆形状交织在一起,已经变得面貌全非,无法辨识了。我只能根据脑子里的朦胧记忆来重新编排这个故事。通过儿童的视角来观看这幕即将展开的戏剧。
于晓冬,《暮霭下的归途》局部,数字版画,2023
画面中采用了红色做旧的幕布,背景里的粗糙像素的山峦和远处的佛塔,中国的皮影形象,和错乱时空荒诞的巨大投影,力图呈现一种介于现实与虚幻,荒诞不经,传说与历史的寓言故事。
于晓冬,《来自深海的碎片》,数字版画,2023
99艺术网:《来自深海的碎片》像是一种意象的缩影。这件作品有哪些象征与隐喻?你对超自然的现象感兴趣吗?
于晓冬:这幅作品是对于海洋存在的幻想。海洋到底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问题。大海是地球相对原始封闭的介质,人类在陆地上的分割占领,破坏改造,海洋却探索有限,有很多无法到达的地方。所以说大海是地球上最神秘无法言说的区域。这种不可描述的神秘感也正是我想表达的。
当人在海里的时候,海浪会变得和我们在岸上看到的是不一样,在外形上它属于一种类似于电子流体的外观,它们的涌动也是类似于数字电子非常有序排列一般,有时候都可以用数字来标记这些浪涌的关系,而且海水完全是封闭的区间,它将空间一分为二,水上的世界和水下的世界完全不同。
在这幅作品里我尝试了新的技术,就是采用数字模拟电子流体的外形来表现海浪的波动,通过输入设定数值将光滑的流体变形让它们运动起来,然后再重新组织海浪的效果。海平面之上的小岛同样也是数字化了,被马赛克所分解为碎片。所以当你身处海中,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拟已经变得模糊。
我想用这幅作品表达我对于海洋本身存在的理解和想象。它是自身存在的还是别人将它放置在这里让我们去感受的,这大概是一个唯物或者唯心的命题。
于晓冬,《海垠日记》,数码版画,2023
99艺术网:能详细谈谈“海垠日记”吗?这一系列的创作与您个人的经历或是久居青岛的生活环境有关?
于晓冬:因为我住在青岛,离海边很近。我喜欢在海边边散步边思考。海垠日记是我这段时间在海边散步时候涌现出来的一些奇怪的想法和点子,更像是一个日记的记录,只不过是用视觉画面表现出来。
它们没有什么连贯性,也没有什么固定顺序,完全是看到景象后一瞬间的思路,基本都是用ipad的procreate画出来的。里面涉及范围比较杂,有的是海洋画笔延伸出来的物像分解,有的是岸边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事物,有的是夜晚海岸的奇怪联想。
我希望通过这些随笔将数字媒介得到更有效发挥,同时也可以作为平时思考的一个记录,随时可以用来进行更深入的创作。
于晓冬,《海垠日记》,数码版画,2023
99艺术网:数字版画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作为中国最早的数字版画研究人创作者,你如何看待数字版画的发展?
于晓冬:我是从2002年开始接触数字版画,距今20多年的时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它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非常亲切的老朋友,老同学一样。因为我们之间非常熟悉和默契,我可以和它无障碍交流,将我脑海里的思想通过它转换成视觉符号和画面。随着这几年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这个老朋友变得越来越有新鲜感,呈现出新的面貌,我还要不断向他学习。数字版画是我艺术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我们是不可分割的。
我国的数字版画在2010年以前还是处于定义比较模糊的状态,后来随着逐步的确立,很多的版画家和艺术工作者开始尝试用数字版画进行创作。近几年大型的艺术展览里不断涌现它的身影。2021年在湖南举办了“首届国际数字版画艺术大展”更是确立了数字版画的地位。
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纷纷开设数字版画课程,更好的让这种艺术形式得到普及。国际上数字版画出现的比较早,普及面更广,但是专业来做这个的画家屈指可数,很多艺术家是借助数字技术成像结合其他媒介技术来创作的,最近几年数字影像的发展也很好的拓宽了数字版画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国际上的nft数字藏品的爆发让数字版画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所以我认为数字版画是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它很好的顺应了艺术普及大众的传播作用。一定会在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于晓冬,《海垠日记》,数码版画,2023
于晓冬,《海垠日记》,数码版画,2023
99艺术网:很多人认为艺术家步入四十岁以后才进入到创作相对成熟的状态与面貌,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在心性上,艺术思考上有哪些变化?
于晓冬:对于我来说也是这样。在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方式上,都有比较大的转变。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人到中年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基本定性,对于周边世界的理解、宽容越来越多,对于创作中想表达的思想和视觉语言都越来越清晰了。
20年前我创作的大概是一种对于地球未来的畅想和期盼,而现在更多是回归本我,更加包容,隐喻,内敛的一种画面形式。
于晓冬,《海垠日记》,数码版画,2023
于晓冬,《海垠日记》,数码版画,2023
于晓冬,《海垠日记》,数码版画,2023
99艺术网:相较于之前的创作,2023年的新作在题材、技法、画面呈现上有哪些突破?当中贯穿着怎样的深度思考?
于晓冬:在798个展现场,我对于自己的作品发现了几个问题。
第一,我需要有更大尺寸更大冲击力的画面,能够给人们带来沉浸体验的观感和置身全景的效果,所以这次的新作品有的尺寸比较大。
第二,我非常喜爱剧场和电影院的场景和观感,在我的少年时期,我常常一个人躲到电影院里看电影,这种短暂隔离现实世界的感受我到现在也记忆犹新,它会让我在一段时期内深深的陷入另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这次的新作品需要在这个方面展示出来。
第三,数字技术的特殊美感应该得到更好的体现,虚拟电子技术制作出来的线条色块和肌理可以呈现出冰冷无情和理性的状态,在新作品中,我尝试将这种毫无生机的电子技法融入到充满感性的画面中,看看会是什么效果。
第四,采用完全不同以往的构图方式,打破常规,能否给画面带来新的视觉体验。这几个问题我分别在新作品里进行了尝试和突破。
于晓冬,《海垠日记》,数码版画,2023
99艺术网: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你在创作上的价值观或是自己内在的想表达的一些东西上有哪些最直接、直观的影响?
于晓冬:经历了3年的疫情,世界的变化很大,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人生下一步的走向都对于我的创作产生了一些直接影响。人生短短几十年,很多东西是我们自己无法掌控的。疫情过后,我的作品数量开始增多了,特别是在有限与无限,生命与永恒主题上有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