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宣布成立新一届学术委员会

在建馆20周年之际,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非常荣幸地邀请:朱青生先生、张培力先生、顾铮先生、江梅女士、盛葳先生(以委员年龄为序)5位行业专家,共同组建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将为美术馆的事业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由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于2003年创建,是中国第一家按现代多功能目标规划建设的、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服务的公立美术馆,是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它以 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 为办馆理念,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将持续通过艺术实践探索机构责任以及拓宽艺术的边界,美术馆将会在本届学术委员会专家们的指导与支持下展开各项工作,以更为饱满的专业热情打开更多开放的视野,激发出各种新的可能性,以艺术回应当下。

学术委员简历

朱青生

北京大学教授,德国考古学院通讯院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主持中国现代艺术档案(1986年起),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05年起每年一卷),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6年起)。长期领导《汉画总录》编辑计划,已正式出版63卷(截止到2022年),主编《中国汉画研究》学刊。曾任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期间(2016-2021),领导国际艺术史界联合建立全球图像链接系统,同时推进在世界艺术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总结与更新。著有《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十九札》等。

张培力

1957年11月生于杭州。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居住和工作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1985、86年组织参与“85新空间”展及“池社”活动。主要作品有《X?》系列、《30X30》、《水-辞海标准版》、《(卫)字3号》、《不确切的快感》、《遗言》、《阵风》、《碰撞的和声》等,《30X30》(1988)被艺术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作品。强调艺术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和干预,强调艺术语言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性。主要从事以录像、文字、声音装置、机械装置、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创作。

从事艺术教学工作三十余年,于2003年在中国美院建立新媒体系,开始了中国艺术院校中最早的新媒体艺术教育。

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及里昂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光州双年展、釜山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比利时根特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

作品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比利时根特当代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澳洲昆士兰美术馆、香港M+、福冈亚洲美术馆、法国造型艺术委员会、民生美术馆(上海)、德国戴姆勒艺术收藏、中国泰康收藏、法国DSL艺术收藏、香港K11艺术基金会、四方美术馆(中国南京)等国内外机构收藏。获AAC年度艺术家大奖,CCAA终身成就奖。

顾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9th Heinz Götze Distinguished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History)。2020、2021、2022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艺术总监。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年)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著有多部专著,并在国内外策划多个当代摄影及艺术展览。

江梅

1971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9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先后供职于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油画雕塑院。长期从事艺术策展和研究工作,主要方向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和女性艺术。多年来策划、组织了众多国内、国际艺术展览。现为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兼院美术馆负责人。

盛葳

美术史博士,批评家,策展人,现任《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曾获王森然美术史奖(2009)、Yishu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2012),入选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14)、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出版有《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等著作。近期发表论文包括《图像环路:视觉、文化与社会》《1942:战斗中国的艺术在美国》《女神的桂冠:唐一禾、鲁本斯与胜利寓言》《全球艺术史:观念、方法与实践》《写真:<大公报>中的摄影与绘画(1926-1937)》《牛犋变工队:马歇尔背后的画》《从“马训班”到“罗训班”:一段三国交织的艺术史(1955-1962)》等。近期策划展览包括“2022武汉双年展”(武汉美术馆)、“图像的旅行——版画、印刷与出版艺术文献展”(中国版画博物馆)、“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流动的边界——全球在地的中国当代艺术”(湖南省美术馆)、“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北京壹美美术馆)等。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