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这个空间能增加人与人、人与书的邂逅机会和互动体验,让人们对纸质书和书店有全新的认识。即便是现在,我仍然相信,犹如光之于建筑,只有阅读,能让未来的希望照亮人们的心房”。安藤忠雄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这样描述他一手打造的明珠美术馆。
这并不是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但无论从建筑美学角度还是空间对于城市的意义而言,明珠美术馆仍别具意义。
在建筑语言上,书店+美术馆的复合空间也完全贯彻了安藤忠雄对于光在建筑中应用的执着,以及对清水混凝土材质的迷恋。更重要的是,“光的空间”的诞生也标志着拥有80年历史的新华书店正在升级转型。营造读书氛围,推广深度阅读、传承经典文化,是新华书店在新时代的新任务、新使命。邀请国际大师捉刀,让艺术的光浸入真实的日常生活,“光的空间”是一个高规格的新起点,不止对新华书店,对这座已经颁布“上海文创50条”、正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亦是如此。
求创新,光与混凝土的诗篇
安藤忠雄建筑设计中常常采取的“卵”的意向,“光的空间”就是如此。因为其椭圆形的外形远观像极了一枚鸡蛋,因此,有媒体将其戏称为“安藤蛋”。用安藤忠雄本人的话来说,“卵意味着生命,意味着孕育。”而进入“光的空间”7楼书店,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低低的原木色书架。书架中间的方形镂空让人可以将通往深处的层层书架尽收眼底,来自远方的光线与方格重复之美共同构造了一幅犹如幻境的场景。
让光影在建筑空间里自由穿梭,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安藤忠雄就凭此理念闻名于全球建筑设计行业。其一手打造的水之教堂、光之教堂,曾让世界惊艳。根据建筑大师的解释,在他早年代表作中处处充满隐喻——用墙体间隙中洒下的光比喻人生的追求,用混凝土表达现实的苦难,他希望人们能看透建筑传递出的本质精神,鼓起勇气向前迈进。
而如今,在上海打造“光的空间”,安藤忠雄再度以光为媒介,为艺术和阅读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攀着旋梯就能进入8楼美术馆部分。目前美术馆中的安藤忠雄展设计有多个部分,包括其设计建筑过程展示、建筑模型、摄影作品以及艺术品的展示等。不仅如此,美术馆顶端安装了巨型屏幕,投影会时不时地变幻,而每一幅画面都和阅读、艺术、思考息息相关。比如,其中的星空图像,就是取自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故事。
安藤忠雄就这样第一次在商业的空间内,用富有哲学和美学的建筑语言让书店和美术馆“合体”,打造了一个以阅读为灵魂的文化艺术空间。这种结合让阅读本身也变得立体起来。
归初心,引领城市文化风潮
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大小小的艺术展览已经足够多了。而且,近三年来,上海的美术馆、艺术展览场所更如雨后春笋一样生长。“我们不是专业做艺术的,也没有藏品,那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美术馆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总裁、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会长李爽表示,他们邀请年逾古稀的建筑大师打造“光的空间”,其初衷就是希望将美术馆与书店结合,形成一种视觉+文字的立体阅读,赋予商业空间更多文化艺术的含量。无论是谁,只要到了这里,就可以通过各种实际的体验,以眼睛到心灵的方式了解艺术、感受艺术,既看到艺术家的作品,也阅读到艺术家本人的思想。
李爽坦言:“这个书店是我们自我进步的开始,是一种尝试和挑战,但我们不想用‘成功’,也不想用‘美丽’去形容这个开始,而是回归初心,希望它是‘有价值的’。”
事实上,和明珠美术馆的主体氛围一脉相承的是,整个1600平方米的书店空间内,图书陈列面积超过70%,人文、艺术、经典、儿童、生活审美类书籍格外突出,完全打破了人们对新华书店以教辅书为“半壁江山”的传统印象。据书店负责人透露,目前图书销售量超过预期,说明这种对图书的筛选思路是对路的。
据悉,光的空间新华书店还隐藏着不少“黑科技”。比如,这里有结合全网大数据的选书模式。新零售技术应用将读者查询的图书精确到书架的每一格。只要读者对着屏幕做个表情,智能荐书系统就能根据年龄、性别甚至喜怒哀乐来推荐读者可能需要的书。
跨界、混搭、打破传统隔阂,在海纳百川的国际创意之都,美好的事物相遇总能碰撞出亮眼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