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装饰艺术与器物的用途、造型以及社会审美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不仅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也对提高器物外观质量和丰富文化生活起到积极有效作用。陶瓷装饰技术之多样,主要可分为釉下装饰和釉上装饰两大类,其中包含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融合。在学习鉴定时,了解其发展历程及其艺术特点及风格至关重要。
釉下彩是一种独具匠心的技法,它通过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制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并经高温一次烧成,从而形成色泽透明雅丽、水润光滑且色泽持久不变的作品。这一工艺要求颜料充分渗入坯釉中,使得瓷面既光洁又滋润,让人一触即知。
刻划花是中国古老传统之一,其巧妙之处在于利用铁或竹制刀具刻划出精致花纹,然后施以透明釉。一旦完成,便展现出原始青瓷上的纹理,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一种先刻出凹槽再填充色料的手法,往往采用白黑二色的搭配,以增加视觉冲击力。这种技法体现了古代工匠们对于色彩运用的精细化处理能力。
模印花技术是基于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生产方法,它使用模具可以多次复制设计,无需重复繁琐的手工操作,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为后世陶瓷制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青花玲珑结合了玲珑雕镂与青翠绘画,这种巧妙组合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显露出独特魅力。它是在将米粒状通洞“米通”制作完毕后,再用特殊质地“玲珑 釉”充满这些洞穴,并配合呈现淡绿蓝调的青翠绘画,一次性经过高温烧制完成。
五彩又名硬彩,是一种在釉面直接使用古代颜料进行绘画的一种技法,其早期形式源自宋金时期北方地区,而最著名的是景德镇产生的“红绿彩”。
斗彩则是明代官窑永宣年间发掘的一个新品种,以其独特搭配方式,即先施以青白底涂,然后再添加五彩勾勒线条和图案,最终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有时候也被称作豆彩或填加香料等其他名称来描述这一过程。
粉彩,又称软彩,因其柔和秀丽,被广泛应用于清朝康熙晚年的宫廷产品中。而这项技术依赖于玻璃打底层面的多层次展示,使得整体效果更加立体生动,与国画中的重墨工笔相呼应,展现出了更加细腻的情感表达。
珐琅作为另一种同时期出现但更接近欧洲铜胎掐丝珐琅技艺的一种无缺陷粘土质地材料,由康熙末年开始流行,用以描绘各种形态,将金属光泽带入到陶器世界中,同时保持着原有的艺术特色,有别于粉采风味微妙却难以区分的地方。此外,还有素三色的简约表现,以及矾红、墨色的深沉厚重,以及同治时代推崇的大胆创新——浅绛等不同的染缸,都共同构成了一个辽阔而丰富的地域,我们可以从它们中找到关于过去时代审美趣味、科技进步乃至精神状态的一些线索。最后,不容忽视的是电光水漆,这是一项20世纪末才出现的人造材料用于制作陶器背景,从而赋予此类作品诱人的光芒,如同自然界中的宝石般闪耀,在当今世界里占据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