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四大壶型的梅静默着自己的美丽故事

冰霜铸就,梅花独自绽放。江山暮色中,一片独立的美丽。能在天地间唤醒春意,是梅花的无穷魅力。

我深爱这寒冷磨砺后的新生,细腻的枝条和瓣朵,以及清新的香气,它们让我心醉。在此基础上,我想以《喜梅》为名创作紫砂壶。这款壶采用红色作为主体,紫色的把、流、钮则是以小段梅枝来雕琢,每一处都点缀着绿色的梅花,这不仅反映了当时我的情感,还展现了对“梅”的理解。

然而,我觉得还不能完全表达出对“梅”之美和我内心世界,因此又创作了《寻梅》系列。这次壶身设计为老树桩造型,经过风霜洗礼后的老态毕现,但却有新枝悄然探出,这正是精气所在。我常被其顽强生命力所感动,也是我的心中的“梅”,是我要传递的一种讯息:生命之美、希望之美。

每次端详这款壶,不禁感到欣慰与遗憾。胸中还有许多未说出的话语,还有一些尚未传递的心声,让人寝食难安。我决定再创作一款作品,以更好地表达我内心中的“梅”。主题明确后,我开始思考如何运用工艺手法来表现:

首先,壶身依旧采用老树桩造型,但加大尺寸,以突显其苍劲有力;壶盖上饰以小截弯曲拱起的枝干,不仅充满趣味,也实用;而弯曲拱起的支柱既可作为流水装饰,又能自然形成壶钮。

至于最费思量的是设计壶把方案。一番苦思之后,我灵光一闪,将几种方案融合,最终决定采用提梁式设计。这个构想不仅巧妙解决了使用上的问题,更巧妙地将“提梁不觉”与艺术相结合。此外,把上千疮百孔的古树纹理,用紫砂特殊技艺描绘出来,并且在行将枯死的老枝下长出了新芽,即将伸向壶身并开花吐蕊,这样的把形象突出了精、气、神,有画龙点睛之效。而整个造型展示了老枝强健、新枝活泼之间错落有致的情景,使人仿佛置身于冬日初暖中。

最后,在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地名给它命名时,我考虑到了“望梅止渴”,即使不是那典故里的桃源佳境,却也蕴含着类似的意境。在追求完美过程中,无论是技术上的探索还是情感上的抒发,都让这个系列作品成为我对待生活和艺术的一个重要回应——一种对“寻常窗前月”的珍视与敬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