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协会官网铭刻解读玉成窑紫砂壶的底款品味紫砂之家的韵味

玉成窑紫砂艺术的底款探究,追溯其文化印记。尽管有关玉成窑的文献资料有限,且目前尚未发现具体的窑址,但它留下的几件作品依旧激发着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好奇与研究。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底款样式:

“玉成”、“玉成窑造”。在这些字迹中,“玉成”并非指地名,而是一种敬辞,意味着完满和圆满,这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艺术品质的一种美学追求。据《紫砂印象》记载,有16件作品可归属于此窑,其中仅有5件保留有“玉成”或“玉成窑造”的刻印。这其中包括一只东石款花盆(见图7)以及三具紫砂大烟头(图18-1),它们以独特的手法和题句而闻名。此外,还有一具落有“不玲包换”的壶,其左侧还有小型“东石”印记,这样的字样既展现了王东石创办该窑所考虑到的经济效益,也反映出他并不仅仅局限于文人之间交流,更愿意将艺术融入生活。

“林园”,常见于赧翁铭署名的作品,如博浪椎壶、瓜娄壶及秦权壶等,这些都是梅调鼎与王东石合作生产出的精品。

“曼陀华馆”。除了何心舟制作的大型柱础壶之外,梅调鼎也有类似的作品采用此底款。

“日岭山馆”。汉铎壶上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印章,并且根据《紫砂印象》的记录,王东石曾使用过多个标志性名称,如“日岭山馆”。

“奉川石林窑造”,主要见于何心舟的手工艺品。

这些不同的底款似乎互相交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致的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在这里,“曼陀华馆”和“日岭山馆”的出现虽然各异,却又同在多位艺人的作品中重叠,不难推断这两者可能是作坊或工作室名称,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名。这意味着那些热衷文化的人士与热爱工艺的人士联合起来,在这个叫做玉成窑的地方进行制陶活动,与陈山农、任伯年、徐三庚等其他知名人物共同参与,从而形成了一股新的气氛,一股新的风潮——这是自从陈曼生开启文人紫砂器流派以来所未有的新篇章、新格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