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餐具生产基地大观北宋汝窑特展揭秘三十年艺术与工艺的精髓

[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5、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5公分 口径12.9公分 足径9公分 故瓷009827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9):「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乾隆丙申春御题。钤印一:「朗润」。 此件作品的釉色和故瓷8284(图版6)极为相似,然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却将之看成是产烧自两个不同窑口的作品。透过刻题於故瓷8284底部的御制诗,得知清高宗乾隆皇帝以为该件作品为官窑。清高宗乾隆皇帝诗中所指出的「官窑」,以今日的常识来理解,范围或涵盖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等,亦即官方御用瓷器的统称。而在故瓷9827的御制诗中,他又能以绝佳的陶瓷涵养,直接指出这是一件汝窑瓷器。之所以出现此种差异,可能与乾隆皇帝和以皇帝为首的皇室所具备的文物识别能力有关,同时也间接反映出十八世纪清宫对汝窑辨识尚未出现一套公认标准。

或者由于这种差异,我们可以推断当时在北京紫禁城中保存有许多不仅仅是从工艺上精良,而且还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古代陶艺品,其中包括了那些被认为是由不同来源生产而来的艺术珍品,这些珍品对于理解当时的人们对美术鉴赏以及他们对历史记忆的一种特殊方式提供了重要见解。

通过考察这些珍贵文物,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那些曾经生活在我们脚下的历史人物,他们如何欣赏和认识艺术,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留下自己的文字来表达对某些事物情感上的独特见解。

这样的探索不仅限于过去,它也激励着现代人去发现并保护那些仍然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的文化遗产,并且继续寻找新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鉴赏力,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和发展步骤。(余佩瑾)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