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窑艺术再现揭秘大观特展中的产品包装设计工艺

[日期:2021-10-2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5、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5公分 口径12.9公分 足径9公分 故瓷009827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9):「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乾隆丙申春御题。钤印一:「朗润」。 此件作品的釉色与故瓷8284(图版6)极为相似,但清高宗乾隆皇帝却将其视作产自不同窑口的作品。这是因为他在故瓷8284底部留下的御制诗中提到该作品是官窑,这个定义包括了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等官方御用瓷器的统称。在故瓷9827的御制诗中,他直接指出这是一件汝窑陶艺品。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当时对汝窑辨识标准尚未形成明确的一致性。此外,由于皇宫文物专家对陶瓷鉴赏能力较强,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根据个人经验和历史文献进行鉴定。

或许正因如此,《活计清档》中记载的雍正时期三十一件汝窯器虽然展示了一定的收藏意识,但并没有直接证明乾隆时期清宫对汝苏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而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二十一件汝苏中的十三件带有乾隆皇帝题咏之诗,只有两首内容明确指出了所描述的是来自于“实土”、“石灰土”的材料,其余则以“官”字来概括,不够具体。

在历代文人笔下,对于同一种类陶艺品,如曹昭和高濂对于“淡青色”的表述存在差异,这也反映了每位艺术家对于艺术品本质属性以及审美价值的独特理解。至於乾隆时代,尽管題咏到了「詠」、「枕」,但从现存实物看来,这些题跋实际上是关于钧缸而非真实的「蘇」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当时对于釉色的掌握仍然有一定的困难。此种状况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被重新探讨,并通过考古工作逐渐揭示出来。(余佩瑾)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