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志寺的地宫中,一段沉睡千年的历史被揭开。北宋时期的定窑白釉喇叭口碗出土,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次伟大发现,也是对中国传统工艺技巧和美学理念的一次深刻回顾。在唐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的青釉瓷为主,而北方则较晚发展,北朝时期洛阳地区出土的青瓷多是南方输入品。随着隋唐之际北方白釉瓷兴起,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白釉瓷国家,同时打破了宇内青釉一统天下的格局,从而形成了“南青北白”二大体系。
五代及宋代定窑(右)至今依旧保留着其辉煌过往,其名远播于世。陆羽在《茶经》中从盛茶之器的角度评估了越州青瓷和邢州白瓷,不可谓非当时南北两系已呈现互相争胜的情景。邢州白釈,即邢窑 白釋,是最早闻名遐迩的白色陶器之一,而定窑则是在继承邢窑基础后推陈出新的结果,以自成一体与风格。
定缸位于今天河北曲阳,这片古老的地方曾属定州,其地理位置因富含高岭土、丰富燃料资源以及便利水运条件,便成为了大型烧制场所,如涧磁村、东燕川村及西燕川村等地,就此出现了一系列重要遗址。这里的高岭土氧化铝含量高而氧化铁、二氧化钛含量低,使得这些陶器胎质坚硬且显得如银似雪。
除了喇叭口碗外,还有许多其他形象生动且实用性十足的器物,如桃形盒、高简圆形筒形盒等,它们展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此外,还有著名的小孩枕、卧女枕等雕塑类器物,以及仿金银器形状的五兽足熏炉等。
这件黑白双色轿具备六角攒尖式顶部,上面饰以受花宝珠,并配有一半遮短帘和镂空垂叶纹窗。一手扶轿杆,一手叉腰的人物刻画简洁生动,让人感受到那份古典文人的淡泊明志。
由于采用支圈覆烧新工艺,大幅提高产量,但成本也增加了一倍左右。而一些特定的碗或盘厚度极薄,有些甚至只有2-4毫米厚。此种精细程度,让人难以置信,那么如何制作如此精致细腻?答案就是那些匠人们的心血和技术,他们通过支圈覆烧法,可以一次生产十几二十件产品,每件都保持着极致精确度和细腻程度。
随着时间推移,早期定的装饰主要以胎上贴塑、旋纹为主,而入宋之后,又发展出了刻花、模压印花等更复杂工艺。在莲办纹方面,更是一种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也展示了造型上的创新与变化。
最后,在静众院地宫藏出的长颈瓶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装饰:颈部刻有仰莲纹,肩部宽阔,上刻覆莲纹;腹部还带有一层三重仰莲纹,与瓶身连接处采用金装方式包裱,使整体看起来既庄严又优雅。这不仅展现了师傅们对于材料利用的手法,更透露出了他们对于审美追求的一种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