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之家:探索匠心与技艺的传承,宜兴紫砂——一段千年陶瓷历史的奇葩。从北宋时期至今,宜兴紫砂以其独特风格赢得了国际认可。
600年前,宜兴人偶然发现紫砂泥矿,将其制成器皿,以其独特功能和透气性迅速流行。史晓彬,一个国家级工艺美术员,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他的作品追求返璞归真风格,并深受收藏家和鉴赏家的喜爱。
史晓彬在丁蜀镇的工作室里,不仅保持传统工具,还使用现代设备,如加湿器来控制湿度。他对泥料极具尊重,即使是边角料也不愿意浪费,用湿毛巾包好等待使用。在制作壶时,他会用牛角明针刮壶表面,使之光洁细腻。
脂泥作为制壶过程中的“胶水”,用于将壶嘴、壶把黏合在壶身上。方鉴明作品《仿古》展现了他纯粹造就精品的手法。
对于史晓彬来说,“匠心”是手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心思灵巧,而这正是现代手艺者所缺少的。他沉淀下来的便是能用平静的心态对好或不好的刺激,在制壶时仿佛与外界隔绝,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沉淀自我的好机会。
除了制壶,没有其他特别多的话题,只有听听APP里的书,有时候喜欢历史和财经类。谈到紫砂壶,他才打开了话匣子。他师从大伯,大伯要求每片打到三毫米才合格,但现在他更注重徒弟自己体会到的差别,因为拍不出好的 壶身就是没有达到标准。大伯虽然八十多岁了,但对技艺传承有一套体系。如果带徒弟,他不会强迫他们打泥片,因为最终效果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