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底皂青焐灰的艺术探究——陈缶文
在古老的紫砂艺人手中,“焐灰”是一种特殊的技艺,仿佛是对茶壶的一次心灵洗礼。上海兴国宾馆里,人们常谈论这段历史,如同一篇篇传说一般。在这里,“焐灰”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在过去,当茶壶因火候不足或其他原因而显得不够完美时,艺人们会将其放入陶瓷钵头内,用柴草灰进行低温缺氧状态下的烧制。这一过程,就像是在低声细语中给予每一个角落新的生命。这种方法利用了紫砂中的铁离子,在特定条件下呈现出深邃如墨玉、坚硬如铁石的色彩。
然而,这样的技艺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稀少,而且由于技术要求高而容易出错,有些人开始使用化工配方模拟“焐灰”的效果,但这样的成品往往质感平滑,缺乏原有物料的独特颗粒感和历史气息。因此,一些专家认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对真实“焐灰”的误解和误导。
事实上,“焐灰”本质上就是一种还原燃烧,它通过改变铁离子的价态,使其从高价转变为低价,从而产生深沉黑色的颜色。这一点对于环境安全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心选择,因为它完全基于自然反应,不会带来任何危害。
但市场上的加色料制作出的茶壶虽然可以达到相似的颜色,但通常质感差异明显,而真正经历过“焐灰”的茶壶则拥有更丰富的地球味道和故事性。在清末时期,程寿珍就曾有许多精心打磨后的作品经过第二次烧炼,以此创造出了更加独特且昂贵的艺术品。
有一位网友向我询问了一本书中的提法,即紫砂在“焐灰”过程中会发生碳渗透。我未能查证该书作者,但根据我的理解,正确的是在还原气氛下,将高价铁离子还原为低价状态,从而形成黑色的这一过程不会引起碳析现象。如果真的存在碳渗透,那么使用之后是否会导致白化也是个问题。而理论上,只要是用铁离子作为主要着色剂,并且处于缺氧状态,都可以通过类似的手段获得所需效果。不过,由于操作复杂以及火温要求严格,因此成功率极低。
底皂青矿料因为其较大的可塑性,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掺合颜料,却也面临着花壶现象的问题。而最终理想的是能够保持原始颗粒质感,同时达到黑内透青、青中泛蓝之美,是艺术家的追求与挑战之一。但遗憾的是,这一流程并不是所有材料都适应,比如团泥等,则无法参与这一神秘般的情节。
最后,无论是第一次还是多次烧结度,如果想要捂-grey(即让器具表面略微生锈)以获得最佳泡养效果,那么需要仔细控制火候。此外,每一次捂-grey后的器具都会有一定的变化,无论是润泽还是涩口,都蕴含了不同的故事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