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捂灰”,仅是一种烧制技艺,不是其本身材料的特性。这种技术所创造出的黑色,非同寻常,它不似墨水般浓郁,而是呈现出一种柔和的、略带青色的深沉。这种独特的光泽,是许多茶友们所追求和喜爱的。而有些人却误解了这一点,他们将其视作黑色的泥料,或称之为“黑朱泥”、“黑砂泥”,然而事实上,大多数都是通过焐灰工艺制作而成。
在古代,人们使用“捂灰”来描述一种特殊的烧制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将一些未能达到理想火候或颜色需要调整的小型紫砂壶放入陶钵中,再用大量灰物覆盖,然后在低温缺氧条件下进行再次烧制。王国新在《传炉捂灰》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历史工艺。
那么,“捂灰”的原理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紫砂泥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而不同类型和来源的紫泥、朱泥在烧制后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如红褐或浅黄。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将这些具有铁质粉末与木炭粉混合,并控制温度,使得铁与碳发生反应,从而改变表面的颜色。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化学变化:铁元素与三氧化二氮结合生成二氧化碳,而被还原后的氧化亚铁则呈现出一种深邃玄色的外观。
过去常用的填充材料如谷糠,现在已被更为高效且无害的木炭粉所取代。在一次性的焐灰操作中,只需将第一遍烘烤后的茶壶放入陶钵内,用木炭粉等填充物完全隔绝空气,同时控制温度低于1000度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添加有害化学品进行染色的方法相比,“捂灰”技术纯粹依靠自然界提供的一些元素来改变表面效果,因此它能够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质地平滑且颗粒感强烈的手感。此外,由于泡养后的效果可以媲美精美玉石,所以这类壶具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不过,对于是否适合进行“捂灰”的各种材料都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结晶程度较高的地道朱泥由于其固有的硬度,在经过两次高温处理后很难成功地实现;而那些质量参差不齐的地道土壤,如果经历了第二次熬煮,就可能出现明显破裂或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至于底部采用青砖或青土制作的小巧茶具,其结果往往会是一个既有透亮又带微蓝调的情景;最后,即使段形结构松散的地道段布,也不能耐受这样的长时间、高温下的翻转煎炒,以免损坏其内部结构造成严重问题。如果对此有进一步疑问,可以继续探索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