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以前,中国瓷器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的青釉瓷为主。到了隋唐之际,北方白釉瓷兴起,使中国成为最早拥有白釉瓷的国家,同时打破了宇内青瓷一统天下的格局,由此形成了陶瓷史上所谓的“南青北白”二大体系,而白釉瓷中最著名者,是为定窑。
五代及宋代定窑窑址(右) 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从盛茶之器的角度评瓷,说越州青瓷上,邢州白瓷次之,由此可知,在当时南北青白二系瓸器已呈互为争胜的局面,邢州白釉是继承邢窑基础之后、推陈出新而自成体系与风格的一种高岭土。这种高岭土氧化铝含量高,而氧化铁和二氧化钛含量极低,这是决定其胎体显得如银、似雪之色彩根本原因。
定窑不仅烧制常见盘、碗、杯等,还烧制形象生动的花辦状盘、碗和盒以及瓜棱状碗等器物。静志寺地宫出土了一件典型的北宋定窑桃形盒,该盒整体呈桃形,上盖塑有桃尖,上小下大,略成锥形。胎质洁白坚硬,透明且莹润,有轮旋纹明显。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法螺,它通体划饰波浪纹,可以浮于水上,如同佛教中的“生”与“涅槃”。另外,还有一件黑色和黄色的轿子,它不仅展示了工艺精湛,而且刻画简洁生动。
最后,一些晚期定的口沿往往不施釉而露出内里的陶胎,这被称作“芒口”。这些都证明了定狮作为一种艺术品,其制作工艺既精细又多变,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保持传统特色。这使得定狮成为世界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并受到世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