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曼生壶7种底款,探索紫砂艺术的深邃之美
在数百年的传承中,紫砂壶不仅被誉为一种雅致的艺术品,更因其独特的书法和诗词印刷而显得格外有文气。陈曼生,以其融合书画、诗词与造型工艺的独特风格,将这份文人气质体现在他的每一件作品中。他的7种底款,每一款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故事。
首先是“阿曼陀室”,源自梵文,意指众神聚会之所,这是陈曼生为宾客辟雅集之所的象征。在他的一次好友邵二泉赏壶时,他们一起决定以此作为室名,将“阿弥陀佛”的意思结合进去。
接着是“飞鸿延年”,这一款来源于古代长乐宫中的鸿台观宇瓦,上面刻有“延年”两字,与飞鸿及乳钉相间分布,这些乳钉代表北斗九星。目前,一件以此款识命名的紫砂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接下来是“种榆仙馆”,这四个字显得出尘脱俗,其意义来自白榆树,这也是陈鸿寿题《树萱图》诗注中提到的树木。此处,“种榆仙馆”显示了极高的心境和修养。
第四个是“桑连理馆”,这个名称起源于陈曼生厅事西侧发现的一株连理桑,他认为这是大吉之兆,因此将其斋名定为“桑连理馆”。
第五个是“香蘅”,这是曼生的子弟小曼陈宝善斋名,也曾由钱杜题《小曼香蘅吟馆》赞颂。这类似于一个隐逸的地方,不受世俗干扰。
第六个则是一种较少见的标记——"陈鸿寿印",这是一张阳文方章,是常用印之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书法篆刻功力的高度认可。
最后,还有一类特殊的是订制款,即直接在壶底加盖订制人的要求,这样的作品如同玉乳壶般精美绝伦,它们展现了一位艺术家如何根据客户需求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依然能够保持高贵典雅与文化内涵。
总结来说,通过对这些不同底款的手感体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并欣赏到紫砂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如何在时间流转中保持其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