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巷古窑:揭秘北宋至金代的陶瓷艺术
在汝州市区东南,隐藏着一处被称为“老窑”的历史遗迹——张公巷窑址。这个古老的陶瓷生产中心,在2000年和2001年的春夏两季,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次发现不仅对研究清凉寺汝窑、南宋官窑、大峪东沟产品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让人们对这片土地上悠久的陶瓷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张公巷窑址共计面积3600平方米,经过多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完整或可复原器皿以及各种烧造工艺。这些器皿以深腹碗、弧腹碗、折沿弧腹碗等形式出现,并且胎质细腻坚实,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包括青绿、淡青、灰青、卵青等,其中带圈足器物以直圈足为主。
从目前已知信息来看,这里的烧造工艺与清凉寺汝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其器形与汝州大峪东沟窑相比差别较大。而与南宋官窑相同或相近的器物则颇多,这表明张公巷窑可能是在晚唐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在北宋末年至金代之间达到鼎盛。
关于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北宋、中世纪(即金代)及元代。但根据地层堆积及包含遗物的情况分析,一般认为它的大致时间跨度是从北宋末到金朝初期。尽管如此,由于历次发掘面积有限,地层关系复杂,没有找到可靠纪年物证,所以还没有得出确切答案。此外,对于该地区其他重要陶瓷产地如清凉寺汝窑、大峪东沟以及南宋官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也有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综上所述,张公巷古盆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型陶瓷生产中心,其存在时间可能早于之前普遍接受的一些观点,即将在接下来的考古学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澄清。在此过程中,不仅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中国传统陶瓷制作技艺和设计风格方面的手感,更能体会到这块区域文化发展史上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