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胎质的分类通常根据其断面颜色来划分,主要包括灰、灰黑和灰白三种。其中,灰胎是钧瓷最为常见的胎色,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这一传统。胎质是指经过高温烧制后的非釉部分,即原来的坯体。在钧瓷中,胎质被认为具有优良的细腻和致密性,并且坚固耐用。
这三种不同颜色的胎质,其形成与泥料中的铁质含量有关。当还原气氛下烧制时,铁质会使胎色发灰,从而产生所谓“香灰”的效果。如果泥料中含有较多的铁质,则可能形成深色的“芝麻酱底”,而少量铁质则导致更浅淡的“香灰”色泽。此外,由于窑内环境因素变化,还可能出现类似芝麻酱色的现象。
在釉层涂抹上后,这些不同的胎色对整体釉面的表现也有着显著影响。一方面,如果胎色较重,那么釉面上的彩绘就显得更加沉稳;另一方面,如果墓地较轻,则釉面的颜调将更加鲜艳。这两者各有千秋,但以纯粹之美来说,怀疑许多艺术家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器物,即以天然染色的那一种为最佳。
然而,无论何种类型,都需要考虑到其窑变效果,以此作为评判一件艺术品是否优秀的手段。另外,一些大型器具,如1米以上的大瓶或其他巨型产品,其坯体颗粒度往往更粗,这种情况下加入了粗颗粒耐火骨料来增强坯体结构,使其能够承受高温下的形变和裂纹问题,同时起到了维持器物完整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