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胎质的颜色分类主要分为灰、灰黑、灰白三种,依据其断面呈现的颜色。其中,灰胎是最为常见和基础的一种,自古至今占有最大比例。在制备钧瓷时,其所用的泥料中含有一定量的铁元素,这些铁元素在烧制过程中形成还原气氛后,使得胎体呈现出特有的“香灰”色泽。如果泥料中的铁质较多,则会生成深色的“灰黑”胎;而当铁质较少时,就会产生较浅色的“灰白”胎。这些不同类型的胎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氧化还原环境,其表面的釉层也展现出独特的色彩变化。
钧瓷中的这三种不同胎质各有其独到之处,但在艺术品评价上,以传统意义上更倾向于认为“灰”的胎质更能体现出钧瓷的本真魅力。不过,无论是哪一种胎质,最终能够决定一件作品是否精美和高贵的是它釉面的窑变效果如何。这一点对于鉴赏者来说尤为重要。而且,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坯体颗粒度粗糙,这通常用于制作大型器物,如1米以上的大瓶或其他巨型陶器,因为加入粗骨料可以增强坯体的稳定性,从而防止高温下可能发生的形状扭曲或裂纹问题。此外,不同颜色的墓地都能对釉面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使得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