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的今天,谣言和辟谣似乎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壶界也不例外,它们也被各种谣言包围,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接受的“真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六大谣言,看看它们是怎样被打破的。
首先,关于刘一飞石瓢(若竹)所说的紫砂原矿早已枯竭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过去存在的问题,但实际上,在采矿禁令实施前,制壶人们都有储存泥料的习惯,因此即使原矿枯竭,也仍然有足够多的泥料供后续使用。
其次,陈正初提到的日月同辉纯紫老泥,这个说法并非绝对。朱泥虽然收缩率大,但现代烧窑技术已经能够控制得更好,不起皱的大朱泥也是可以制作出来的。因此,无皱不成朱这个说法过于片面了。
再来谈谈范泽洪和合(鸟趣)的工艺师、大师99%都是代工的问题。这可能有一定事实依据,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做壶的人眼里只有钱。真正用心做壶的人也不少,所以购买时需要选择正规平台,并详细了解产品信息。
王福君大成壶(宏林刻绘)提到开壶一定要用豆腐、甘庶煮,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当代紫砂壶土腥味和窑火味已经不是很明显,只需简单清洗即可,而无需复杂的过程。
许智萍本山绿泥西施强调了紫砂壶越老越值钱这一点。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硬道理,因为市场上也有许多伪作老壶,因此判断一个紫砂壶是否有收藏价值,还需要从多方面考量而不是单纯看年龄。
最后,李凤一团和气提到了听声音能否辨别好坏的问题。虽然不同质地和温度会产生不同的敲击声,但这并不足以完全判断一个紫砂壶真伪优劣,所以不能仅凭听觉进行评价。
顾勤荣升(绍培题顾涛刻)的建议是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流传出的经验性评估,更不要将一切简单化、机械化。在玩弄这些美丽艺术品时,我们应该学会思考,不要盲目跟风,而应深入了解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