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术从古至今,已经孕育出了上百种经典形态。有说“一方抵三圆”,方器尤为挑战,比如大圆角的处理,更是锐角之上又一层难度,这需要非但技术高超,还需经验丰富。有人则称筋纹器最为艰深,其通体凹凸起伏,规律有序,在光影交错中显得委婉曲折,难度远超其他器型。
在众多经典之中,有几款紫砂壶型被公认为极其难以制作。首当其冲的是顾景舟先生于60年代创作的上新桥壶。这是一款压盖式壶,以桥形钮和凹线分割空间,自上而下观感如同“一环扣一环”。波纹、桥钮、飞扣巧妙简练地组合,使气韵流畅自然,婉约蕴藉,端庄沉稳。尽管外表简洁利落,但紫砂壶的成型后需经过明针工艺修整,使整个壶体变得光滑连贯。
接下来是清代名匠杨彭年所制的合欢壶。这款壶铭日:“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据传杨彭年曾在溧阳任官时,为运送白芽贡茶到京城而奔波不息,最终成功完成任务。他设宴庆祝,并挥毫泼墨留下墨宝。在此庆祝之际,他设计了合欢壶,用两片镲对接形成器形,全身以弧线组合简洁明快、素雅精炼。特别是在圆鼓身、圆流口等处,它们相融相和协调通达,让人感受到一种天趣,即取意为皆大欢喜。
再有一种僧帽,是传统紫砂方器之一,由元代创制瓷器造型命名,因其形似僧帽而得名。“僧帽”历来象征佛教圣洁,这个器型给人沉稳厚实感觉,也承载着佛教文化蕴意。而是否能精美制作僧帽更是考验制匠技艺水平,一种自我挑战尤其四方型僧帽加工更增难度。
虚扁,又称书扁,是自明末即有的一款经典品种,“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此类全手工成型中最困难者,便是虚扁,而它给人的感觉正好与其名字相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此乃历史上的佳作不断,不绝如缕。
鱼化龙由清道光咸丰间宜兴制匠邵大亨初创。一面波涛中伸出凤猛龙头,一颗发光宝珠吐出另一面刻鲤鱼跃波涛。盖部呈波涛涌起状浪尖探出立体雕出的龙头作为钮子,可伸缩可收敛,每一次倒茶时都能见证这一变化。此设计既繁荣吉祥又寓意事业有成吉庆满盈。不过,由于这种设计非常复杂,所以真正全手工完成的鱼化龙相对稀少。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传炉,这是一款古朴典雅且威严稳重,如青铜器般浑厚端正,从古至今众多艺人公认它最为棘手。不仅要确保比例恰当珠圆玉润,而且骨肉亭匀实也非易事。在制作过程中,要将四块泥片拼合形成并通过把控力度及把握弧线,再转变尖锐角度为浑厚弯曲,使整个姿态平衡协调,上下收敛动态趋势尽在掌握内,此乃真谳紫砂艺术家技艺高超与经验丰富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