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市场的一轮起伏周期通常为5年,如今距离2010年已差不多过了一个“周期”,我们无法预测什么,但或许可以从“前行者”的步伐中明确坐标,找到方向。
现象·“民”风渐起
杭州南山路202号,一幢伫立在西湖南畔的青灰色小楼,门口石坊上是由浙江文化名人余绍宋题写的“恒庐”两字,和整幢建筑一道透着江南的秀气,这就是恒庐美术馆。2002年6月席挺军竞拍下这幢带产权的小楼,成为他创办民营美术馆的起点。他是我国较早的一批民营美术馆运营者,亲历过这十几年来艺术行业的起伏跌宕。
目前,我国民营美术馆达到美术馆总量的三分之一,不同的馆因不同机缘成立。1991年,炎黄艺术馆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营美术馆。1998年,由企业创办的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館和成都上河 美術館 的接连成立宣告了我国有了民营化之路,但这3家 美術館 最终都因各种问题停館。至2002年,北京今日藝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南京四方藝術館等相繼成立。在此期间很多原本打着畫廊招牌の经营机构也高調掛牌為 美術館、藝術館 等。
建 館熱隨著相關訴求增強和政策出台迎來登峰造極新高點。一时间,“热潮”如火如荼,每个城市似乎都要有自己的画廊或者更大的画展场所。而当时作为整个经济生态中的一环,艺术市场也到了 “冷静期”。
"这是为前几年的过热增长补课。”或许,这种 “冷静”的喘息机会,为民營藝術廳 行业带来了的是一次回望,一場洗牌。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老牌艺坛巨子开始转向新的发展路径,比如通过与资本深度合作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依赖短期商业模式。
对于未来,有些人认为应该继续保持学术独立,同时积极寻求社会捐赠以控制运作成本;而有些人则主张接受商业合作,以吸引更多赞助商捐助。此外,还有人认为要避免接受场地租赁,不收售门票,以维持非盈利状态,并且坚持独立于商业之外。但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认为,只有与资本对接才能保证资金稳定,从而更好地推动行业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将看到哪一种模式最终胜出?但无论如何,都有一点是确定无疑,那就是这个行业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