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书画界,创作、鉴定和伪造三者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经这样说:“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以来,收藏和造假一直是书画界的两面性问题,这一现象至今仍未消失。
随着现代印刷、化学和机械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造假行业的技术发展。这导致了一些以往鉴定手段失效的问题,因此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此外,由于国家监管政策减弱以及利益趋势,一些造假行为正在向专业化、集团化发展。
1.遭遇新“技术问题”
在拍卖公司预展时,有些藏家会通过图录或现场拍照来确认作品真实性,为后续拍卖做准备。2011年,一位名叫杨先生的人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幅李可染的作品,但他对这幅作品是否真实有疑问。他将照片发给专家,并得到了100%是真的回复。但是在取回作品后,他发现它其实是一次复制品。杨先生要求退还款项,但拍卖公司否认这是印刷品,而最终他不得不将此事告到法庭解决。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广州的一位藏家的身上。他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被人借走并返回,但几天后,他在其他地方看到一幅与他的那幅几乎相同的作品。他怀疑自己的那副可能也是复制品,最终进行鉴定确证了这一点。
2.从人工到高科技产业造假
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书画造假的手法,如临摹、仿制、向壁虚造等。这些传统技艺已经被现代科技所取代,现在出现了水印添墨、高级打印技术等更为先进的手段。在百度上搜索“书画+造假”,得到724000个结果,这表明书画市场存在大量的问题,也反映出艺术市场被认为“水很深”的重要原因之一。
3.鉴定与伪造成见于猫鼠游戏
然而,对于这些高科技下的书画伪造成见到的挑战,以及如何有效地识别这些伪劣产品,是当前一个难题。而对于那些试图通过科学手段来揭露这种情况的人来说,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因为他们必须不断更新他们的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球文化环境。这场猫鼠游戏似乎永无止境,但是对于那些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人来说,它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而又充满挑战性的领域,在那里,每一次胜利都可以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