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机构书画造假技术升级遭遇挑战

,徐建融教授曾说:“今天书画界的情况,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以来,收藏和造假就伴随而生,并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现代印刷、化学、机械等技术的进步,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的技术,这一方面导致一些以往鉴定手段的失效,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国家政策监管的减弱和利益的趋势,造假也正在朝着专业化、集团化趋势发展。

在拍卖公司预展的时候,一些藏家还经常会拿图录或现场拍照给某位专家看,以确认作品的真实性,为之后举行的拍卖做准备,这是很多藏家采用的方式。2011年时,有一个案例发生了,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张李可染的作品,但后来通过专业检测发现是一幅印刷品。这次事件让人们意识到,即便是最细致的人工检查也可能被高科技所欺骗。

广州的一位藏家林伟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也发生了类似的故事。在他将这件作品借给朋友齐强后,不久齐强归还了这幅画,但是林伟在一次拍卖会上意外发现与自己拥有的那幅作品一模一样,他通过放大镜仔细检查,最终发现这是复制品。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有时候甚至需要使用50倍放大的放大镜才能识别出真伪。

书画复制技术进步让很多鉴定专家都措手不及,“现在在北京很多就是电脑复制、打印出来的事情,这些是很多博物馆老专家的之前所没接触过的事情,如果按照老方法去对图章气息神韵查著录等等,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而现代科技已经到了肉眼无法达到的地步,“我们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造假的问题,从人工临摹到高科技产业化,其技艺越发精湛。传统上的造假主要包括临摹仿制向壁虚造半成品造假雨夹雪夹生饭以及请人代笔等多种形式。而现代则出现了水印添墨电脑装裱作旧陈旧宣纸临摹等更为高级的手法,如无网点书法复制品微喷技术激光制版消除网点,使得检测变得更加困难。

除了整幅重现,还有部分人利用电脑重新组合字体,就能“创作”出不同的条幅和对联。此外,还有一种“猫鼠游戏”,即不断提高盲猜能力来应对新型伪劣产品,同时不断提升认证标准以防范这些新型伪劣产品。但实际上,由于成本低廉、高端市场有限,以及安全隐患,大量低端市场仍然存在大量冒充商品的问题。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监管提高公众警觉并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此来保护文化遗产免受损害,让艺术市场恢复其纯净面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