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产权交易所即将明确的政策背景下,相关文件将逐渐出台,为中国文化产权金融化实验提供政策支持。"文交所"经历了“先扶持,后监管”的过程,但这不是单纯的交易所违规,而是艺术市场各种问题集中爆发的一种体现,是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的新问题在艺术市场的一次集中反映。
政府监管的政策严厉,但面对机遇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监管层、执行层都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大多数讨论依然偏于理论化。但聊以欣慰的是,许多文交所仍在做出各种尝试,并承受批评。路还是要走,《证券日报》艺术与投资周刊联合北京德美艺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文交所”当前的政策转向中该如何前进邀请业内人士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孟海东(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认为:“靠政策优惠并非长远之计。”他指出,无固定借鉴模式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单靠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并非长远之计,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不是简单地奖励和制裁。
白庚延作品通过文交所交易达到上亿元价格,这个快速发展速度是不理性、不切实际,其结果必然引起文化产业市场混乱,政府必然进行干预。文交所事件实际上引发了政府思考,即无固定借鉴模式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不仅需要国家强有力的介入,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规范这一领域。
此外,将来一个重要改革趋势之一就是协调艺术产业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关系及比重。北京市政府已经成立画廊协会归属北京市文化局领导之下,其主要意图是健全以画廊为代表的一级市场。在基础制度和一级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兴起的大量二级拍卖行存在着假拍、虚估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介入对于收藏观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个原因。
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认为:“国家介入利于收藏观形成。”他指出,当代艺术领域之前这个领域内资金多为民营资本缺乏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当国有的资金进入时会促进这个行业繁荣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从而推动创作更加繁荣。此外,也有利于国际艺术家的作品进入中国,使得国人真正收藏观能得到提升,有望改变目前大部分人仅仅为了消费与投资而购买而非真正收藏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