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资讯网:数据驱动文交所发展讨论,明晰政策激励民营创新
在即将到来的一个月内,文化产权交易所(文交所)将迎来政策层面的明确。相关文件的出台将为这一中国文化产权金融化实验提供具体执行上的政策依据。这一过程经历了“先扶持,后监管”的命运,但不仅仅是文交所违规,而是艺术市场多年积累的问题在这次集中爆发。
政府监管的政策严厉,但面对机遇和未来仍有不确定性,监管层、执行层都处于尴尬境地。大多数讨论依然偏向理论化。但聊以欣慰的是,许多文交所仍在做出各种尝试,并承受批评。《证券日报》艺术与投资周刊联合北京德美艺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文交所”当前的政策转向中该如何前进邀请业内人士展开了相应的讨论。
孟海东(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认为:“靠政策优惠并非长远之计。”他指出,无固定借鉴模式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不单纯奖励和制裁,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
白庚延作品通过文交所交易已经达到上亿元价格,这个快速发展速度是不理性、不切实际,其结果必然引起文化产业市场混乱。政府干预是必然选择。文交所事件引发了政府思考,即无固定借鉴模式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不单靠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才行。
接下来政府会针对更多问题出台管理制度,比如艺术品评估体系、艺术品保险体系、艺术经纪人资质认定体系等。此外,将协调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关系也是重要改革趋势之一。北京市政府成立画廊协会,是为了健全以画廊为代表的一级市场。
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认为:“国家介入利于收藏观形成。”国家重视对文化产业是个好事,大量资金进入有利于行业繁荣。这对于当代艺术领域尤其重要,因为此前这个领域资金主要来自民营资本,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可以吸引更多人才进入推动创作繁荣,同时也有助于国际艺术家作品进入中国,从而促进国人的真正收藏观念形成。
当前大多数人对艺术热忱只是消费与投资,而不是真正收藏。而中央美院皮力曾调查显示,只有少数中国大藏家介入当代中国现代时期或更晚期现代时期的人物进行购买,他们选择购买古玩或字画往往是因为送礼目的,而非真正收藏意图。在国家介入后,一方面可以稳定人心,使他们不会那么急于买卖;另一方面,加强了他们信心,对真实价值给予关注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