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溪,宜兴县南,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在这里,不仅有着清澈的水源——荆溪河,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晚明时期,名士张岱在崇祯十一年,42岁时来到南京拜访了茶道专家闵老子(汶水),这段故事被记录在《陶庵梦忆》中,《闵老子茶》一文中提到了:
"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磁瓯十余种,皆精绝。”
文中的“荆溪壶”指的是著名的宜兴紫砂壶,这里的“荆溪”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概念,更是对那片土地深厚文化遗产的一种称赞。
到了清初,当制壶艺人的手笔落款上“荆溪华凤翔制”,这样的印记并不罕见。因为这里的“华凤翔”即指当时活跃于康熙至雍正年间的人物,他以仿古器为主,而所制茗壶又精雅又不失古朴味。
再看看这件作品:清·加彩汉方壶,它高19厘米、宽20厘米,是一件典型代表了那个时代审美风格的小巧艺术品。胎色为朱紫砂,其体形扁方形,与传统中国建筑造型相呼应。而流平贴身把圈寓方,又以桥梁式纽连接两端,看似简单却充满韵味。此外四角雕饰如意云纹,这是一种流行于清代的手工技艺,为人称道,其底部印有“华凤翔制”的款识,让人感受到了那种独特的手工制作与历史气息。
最后,将目光转向 壶身粉绿冰纹为主色调间绘皮球花纹,加上浅蓝釉作分割线,使得整体设计更加生动多变,也更显出了它作为一种艺术品独有的魅力。这就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和装饰后的作品,它不仅是一个容纳茶香的地方,更是一个承载历史情感与艺术精神的小小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