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捂灰”,仅是一种烧制技艺,非其本质之所在。这种艺术品呈现出的黑色并非墨水般深邃,而是青黑色的光泽;它的亮度则不似漆面一般明媚,而是呈现出一种柔和而自然的润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壶受到了越来越多茶友的喜爱与追捧。
一些茶友可能误以为这就是由黑色的泥料制作而成,或称之为黑朱泥或黑砂泥,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的焐灰壶。
“捂灰”这一术语源自于古老时期的一种手法。在那时,将未经完全火候或颜色需要调整的小型紫砂壶放入陶钵中,再用柴草灰覆盖得密封,以低温缺氧环境下进行第二次烧制。这一过程被王国新先生在他的著作《传炉捂灰》中详细描述。
那么,“捂灰”又是如何运作呢?我们知道,紫砂泥中的主要着色元素就是铁,它可以使紫泥、朱泥在烧制后变成深紫褐色或红色。而“捂灰”的作用,就是将这些颜色转变为一种更加独特的黛青调。这一切都归功于铁原色的变化。当铁元素与氧气充分接触时,它会产生氧化反应形成氧化铁,从而赋予物体以深沉的红-purple 色。但当这种过程发生在缺氧状态下,铁元素就无法与氧气结合,而只能与木炭粉(碳)发生化学反应,将三氧化二铁中的两个氢原子替换掉,从而生成二氧化碳逸出,同时还原了原本存在于硅酸盐中的三价 铁,使其转变成了四价亚铁,即玄绿色的金属锰。因此,经过这样的处理后的作品,就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地黛玄绿色。此外,这样的作品也能让那些对化学有一定了解的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趣和智慧。
过去人们通常使用谷糠作为填充材料,现在则更倾向于使用木炭粉来实现隔绝空气,并控制温度低于1000度,以确保整个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高温下的没有添加任何有害化学物质,只是在利用已经存在的一些元素改变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改变颜色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喜欢这类产品,因为它们既具备丰富且饱满光泽,又保持了强烈颗粒感,而且泡沫后可以达到如同墨玉一样精致细腻的地步。
然而,“捂灰”这一工艺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紫砂土,有些如结晶程度高或者质量差等问题都会导致最终产物失去美丽效果。而对于那些质量好的朱泥来说,如果能够成功地完成“捂灰”,将会展现出一种独有的魅力——底部呈现出的青边泛蓝,是段式结构较松散、难以承受压力的那类产品也不适合尝试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