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发起并主办,是一个以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第一线观察和资料收集为基础,开展现象分析和整理,文献及作品的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年鉴与全国范围内的研究者和创作者开展合作,尤其会以部分高校的艺术史论专业为依托,形成一个广泛的工作网络,及共同生产和分享的机制。年鉴特别邀请了朱青生、张培力、顾铮、张献民、曾玉兰(按年龄排序)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由顾问委员会委员提名施瀚涛担任执行总监;同时设立专业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朱炯、施瀚涛、刘媛、顾佳君、郑梓煜、祖宇(按年龄排序)。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启动会议现场
线下(从左到右) 曾玉兰、顾铮、施瀚涛、刘媛、朱炯
线上:张献民、郑梓煜、祖宇、顾佳君
年鉴以当年在中国境内画廊、美术馆、纸质或电子媒体,以及其他公共空间中所发布和发表的作品作为考察、收集和编撰的对象;同时也兼顾中国艺术家在国外,或者外国艺术家所发表的涉及到中国内容的作品。年鉴所关注的范围不仅覆盖重要的画廊、美术馆、高校和艺术出版信息,记录成熟的或成名的影像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和展览,同时也将包括更多替代性空间或艺术家自发表的内容,希望籍此能及时记录不断涌现的青年艺术家和艺术群体的工作,并最终以线上及线下的文献库、出版物、展览及衍生活动等各种形式反映中国影像艺术的最新实践和成果。
同时,年鉴的工作将不仅包含年度发行的出版物和相应的展览,同时还将组织一系列的作品欣赏和讨论活动。这些活动将邀请更多的艺术家、学者,共同策划和参与,并逐步延伸至高校中展开。年鉴力求日积月累、长久而深入,通过稳定而有效的工作机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最全面而详细的文献库。它将是研究者资料检索的窗口,是艺术史论教育实践的田野,同时也为美术馆观众提供欣赏作品的机会。它也将促进相关领域的交流和讨论,并希望为未来影像艺术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
附注:
*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中的“影像艺术”就作品形态而言,既包括摄影、录像艺术、新媒体及交互媒体,同时也包含在艺术空间中获得呈现的动画、情节片、纪录片等。这些作品都有着从最初的摄影和电影技术的发明而逐步发展出来的新的图像媒介的特性。影像及其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应用和表现依然在不断变动和发展,各类影像艺术之间,以及影像和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态之间也多有重叠,同时影像还和当下生活和生产领域中更多的社会应用有交叉。
年鉴对于“影像艺术”的定义不做严格的预设,所有基于影像技术而产生的,并且在艺术机构、媒体以及公开场合上发布、发表的作品都在观察和甄选范围之内。年鉴将各种可能正处于媒介特性边缘的作品的取舍留给资料的收集者和编撰者,由他们在工作中通过交流沟通达成最终的决定。希望以此保证年鉴的开放性,让它能及时而动态地反映出这一领域急剧变动和发展的特征,甚至参与到关于这一媒介的专业和大众认知过程之中,而这些也正是影像艺术年鉴的题中应有之意。
组织形式
2023年4月9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召开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第一次工作会议。年鉴的顾问委员会和专业工作委员会的部分成员及馆内工作团队共同就年鉴的整体构想、工作内容、团队及流程等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从本月起,年鉴的相关工作将全面展开。
第一届顾问委员会委员:朱青生、张培力、顾铮、张献民、曾玉兰(按年龄排序)
执行总监:施瀚涛
第一届专业工作委员会:朱炯、施瀚涛、刘媛、顾佳君、郑梓煜、祖宇(按年龄排序)
顾问委员会委员
朱青生
北京大学教授,德国考古学院通讯院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主持中国现代艺术档案(1986年起),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05年起每年一卷),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6年起)。长期领导《汉画总录》编辑计划,已正式出版63卷(截止到2022年),主编《中国汉画研究》学刊。曾任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期间(2016-2021),领导国际艺术史界联合建立全球图像链接系统,同时推进在世界艺术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总结与更新。著有《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十九札》等。
顾问委员会委员
张培力
工作生活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1985、86年组织参与“85新空间”展及“池社”活动。主要作品有《X?》系列《30X30》《水-辞海标准版》《(卫)字3号》《不确切的快感》《遗言》《阵风》《碰撞的和声》等,《30X30》(1988)被艺术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作品。强调艺术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和干预,强调艺术语言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性。主要从事以录像、文字、声音装置、机械装置、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创作。从事艺术教学工作三十余年,于2003年在中国美院建立新媒体系,开始了中国艺术院校中最早的新媒体艺术教育。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及里昂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光州双年展、釜山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比利时根特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获AAC年度艺术家大奖,CCAA终身成就奖。
顾问委员会委员
顾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9th Heinz Götze Distinguished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History)。2020、2021、2022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艺术总监。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年)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著有多部专著,并在国内外策划多个当代摄影及艺术展览。
顾问委员会委员
张献民
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近年监制或出演电影《塔洛》《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柔情史》《东北虎》《云霄之上》《内沙》《金陵范特西》《日常生活》等。曾任亚太电影奖、亚洲纪录片基金等评委。致力于推广中国艺术电影,在十多个国家策划举办过中国电影专题展映。
顾问委员会委员
曾玉兰
现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长期在公共艺术机构内从事研究与策展工作,致力于普及当代艺术,打造服务公众的非营利性公共艺术空间。
专业工作委员
朱炯
工作生活于北京。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摄影高等教育二十余年,在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摄影创作、评论、艺术策展和影像文化研究工作。
执行总监/专业工作委员
施瀚涛
工作生活于上海。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政策研究硕士。曾在FutureLab: 艺术与设计教育博览会、上海双年展、上海种子、瑞象馆、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等艺文项目和机构中从事展览和公共活动的规划与执行,并在艺术、摄影及艺术体制领域开展研究和写作。
专业工作委员
刘媛
工作生活于重庆,现任职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兼任中国艺术创作数字影像中心学术专员。曾先后任职于《当代美术家》编辑部、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
专业工作委员
顾佳君
上海市美术馆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多年深耕于美术馆行业,长期致力于非营利公共空间内的项目营运和策划。
专业工作委员
郑梓煜
工作生活于广州。现任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研究员。曾任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高级编辑。现聚焦于视觉传播研究、艺术批评写作、当代摄影研究及策展,曾获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奖、中国优秀摄影策展人飞马奖提名。
专业工作委员
祖宇
工作生活于杭州。摄影史研究者、媒介创作者、策展人。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入站博士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图像传播硕士。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纽约非盈利艺术机构NO LONGER EMPTY 驻地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