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现在如今,景泰蓝已不是只有皇上才配拥有的物件。但因其精美,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
掀开古代工匠智慧之门,我们发现金属胎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红铜)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作品厚重华美,不仅五彩斑斓,与通体繁密交相辉映,更呈现出富贵豪华之气派。
明宣德时期被认为是在中国实物中最早者即为宣德款制品,其时期中的掏心肺肾(真珠)壶春瓶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也展现了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形式。
明晚期,我国掏心肺肾(真珠)壶春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以明万历时期(1573-1619年)作为代表。这一时期生产出的作品更注重仿生造型、颜色品种增加以及宗教题材流行。此外,这一时期作品装饰技法也更加丰富多样,如双线勾勒技法使得作品更加精致细腻。
清康熙朝成为清代后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们不仅继承了先前的制作技巧,还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创新,使得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至清末及道光十九年(1840年)以后,由于市场需求增加,这类商品开始大量出口到海外,从而刺激了一批商营作坊生产此类产品。这期间产出的工作线条粗细均匀打磨平整且表面光亮润滑,而颜色则以几种基本颜色的混合进行装饰,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这段时间内,一些商号如“老天利”、“志远堂”等利用自身资源和经验,大量生产并出口这些珍贵文物,让世界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手艺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