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之家:从龙窑到电炉,探秘紫砂壶烧成工艺的演变
岁寒三友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紫砂壶的烧成工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早使用的是那被称为“心脏”的龙窑,它用茅草和松柴为燃料,将干透的紫泥陶坯置于高温之中,经过一番锤炼后,便诞生了一件件独具风格、气质非凡的艺术品。
随着时间流逝,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寻求更好的技术和材料。在1957年之前,那些狭窄而又坚固如城墙般结实的大型龙窑是主导火化器材。而到了1973年,重油作为新能源,让隧道窑取代了倒焰窑,再次推动了这一领域向前发展。今日,这里不仅有来自日本与中国其他地区引进来的棱式窑,还有液化气为燃料的小巧电炉,每一种都在追求完美无瑕。
作品:岁寒三友
每一次烧造,都需要精确控制温度,从1150度至1180度之间,以确保红泥或绿泥能达到最佳状态。这一切背后,是对氧化铁含量极高紫泥的一种特殊呵护,因为它必须在氧化环境中才能焙制。此外,那些古老时期的手工制作出的灰色或黑色的焐灰壶,则是在还原环境下二次烘烤,这一过程极其复杂,如果温度过高,或许会导致分解气体无法逸出,最终造成破裂甚至废品。
《阳羡茗壶系》曾言:“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而《阳羡砂壶图考》更是总结了“火候沿革”,提醒我们配土、造工与窑火三者缺一不可。自明代至清初,由明显稚嫩转向温润充沛,而到了雍乾时期,无论如何也达不到那个标准。直到嘉道间,有所谓“坚结之致虽不如清初,但壶色温润已优于雍、乾”。至咸同时期,却再次出现了粗厉之质未去除的情形,这使得鉴赏专家们对于断代有一定的依据。
鉴别一个真正良好的烧成温度,可以通过简单试验来判断。当水滴沾上 壶身表面,并迅速被吸收,没有留下痕迹,即表明该壶未达到理想温度;如果轻轻磨擦壶盖产生闷声,则说明此物尚需进一步熟练处理。而那些过度烘烤后的作品,其表面光泽闪烁,或许伴随着微小泡沫爆裂——这些都是无法忽视的警告信号。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在古时候,当人们将青黄陶坯放入大型缸坛内进行煅燒時,因受周围陶器釉面的挥发物影响,一定会留下飞釉点。但自李茂林等人提出封闭匣缽之后,这问题就得到解决。如果你的收藏品上有飞釉点,那很可能就是你手中的古董文玩,为何这其中蕴含如此深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