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竿半含箨 新梢已出石

    清 郑燮 竹石图 120×69.3cm 纸本水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竹,静若默山,遇风起舞,一枝一叶声婆娑,魅影绰约却关情。

    自古以来,草木有灵的思想源远流长,竹文化从生活和精神上都深入人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出自唐代王维的《竹里馆》,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也代表了古人生活中喜竹好竹的雅趣和傲骨。

    无论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都少不了竹的身影。竹虽然没有牡丹的富贵,也不如松柏之伟岸,但它岁寒不凋,虚心向上,高风亮节,宁折不屈。清如竹,是一种境界、亦是一种品格的象征,无怪乎七贤择竹林而栖,羲之之子王徽之要发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感叹。所以,竹成为无数画家倾注情感、抒发情怀的载体,画竹成为他们不二的选择。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佳作不胜枚举。如徐熙的雪竹、李衎的新篁、李坡的风竹、青藤的墨竹、板桥的修竹等等,各有千秋,脍炙人口。

    竹也是初学中国绘画之人起步最喜爱画的题材之一,《芥子园画谱》作为学习国画的经典教材,有专门一章讲如何画竹子。书中的竹子变化多端,正是古代画竹名家们笔下千姿百态的竹。临摹过一段时间《芥子园画谱》后,撇起竹叶就能像模像样,得心应手。

    削竹为简册,文字书于竹,至少在商代已经流行。从爱竹到与竹为伴,竹编、竹椅、竹席、竹榻、竹箱,竹勺、竹筷、竹杯,笛箫筝筑笙竽等乐器,再到食盒、鸟笼、戒尺,还有古人写字用的笔筒、臂搁等等,真的是物尽其用,琳琅满目。一竿青竹生前身后能化出如此丰硕的精神和物质内涵,岂非令人叹为观止。

    所以,此次第十四届光州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定位为“竹”一点都不奇怪。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竹意心源”可谓抓住了代表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

    本期我们聚焦竹的主题,编辑了部分有关内容。在这个和煦的春日,是否能促使观者放下繁杂的工作,走出居室,来一次远足去踏青赏竹。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