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之家:从龙窑到电炉,烧成工艺的演变历经千年。古时,紫泥制品需在1150至1180度高温下氧化,而红泥则在1100度。绿泥更耐火,但烧成温度不详。在还原气氛中二次烧成的古壶,其黑色或青灰色表皮透露出技艺之深。然而,难以控制的窑温和经验判断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挑战。
《阳羡茗壶系》指出过火会导致老态而失去美观,而欠火则显得稚嫩无力。而《阳羡砂壶图考》总结道:“配土、造工、窑火并皆佳妙”,三者缺一便是非全美矣。
鉴于此,我们可以通过手感来辨别紫砂器是否达到最佳烧成温度。如果水滴被吸收过快且有“闷声”响起,则表示其未达标;反之,如果水滴缓慢被吸收,则为完美;而过火则会出现金属光泽与气泡痕迹。
此外,从附陶穴到封闭匣缽,紫砂器的制作过程也有着明显变化。明朝李茂林等人的创新,使得飞釉点成为识别早期作品的一种方法。因此,只要有飞釉点,即可断定为明代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