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壶的过程中,壶底足不仅是构成造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壶的美观和承载强度。根据不同的造型和处理形式,壶底足可以分为素底、捺底、加底(圈足)和钉足四种。制作方式则有明接和暗接两种,其中明接适用于直方挺直的造型,而圆韵浑朴的造型则宜用暗接。
(1) 素底:无任何加工,多用于小品,如“水平”款式。
(2) 捺底:简练灵巧的手法,用手指或版型快速完成,如蛋包、一粒珠、木瓜等圆器。
(3) 加底:在壶身成型时添加圈足,并用脂泥嵌接,是一种复杂的手工艺,可以借鉴花盆底足处理方法,如方壶上的扁梯形托榫足等,有高、中、大、小多种形式。
(4) 钉足:源自铜器鼎脚,上面有支架,以保持稳定性透露出灵气。钉脚高度大小需与主体统一协调,圆器通常使用三支钉脚,而方器则为四支。从实践角度看,不宜太高,如提梁款式、石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