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捂灰”,仅是一种烧制技艺,非其本质材料。这种壶体呈现青黑色而非墨色的深邃,外表润亮但不似漆面的光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越来越受到茶友的喜爱和追捧。
一些茶人可能误以为这些壶是由黑泥或朱泥所制,而实际上,大多数都是经历了焐灰工艺后形成的。传统上,“捂灰”指的是将初期烧制不足或需改色的紫砂壶放入陶钵中,用柴草灰密封再次低温烧制,以达到特定的颜色变化。
王国新在《传炉捂灰》中详细阐述了这项技艺背后的科学原理。在氧气充足条件下第一次烧成时,铁元素与氧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从而呈现紫红色。而在缺氧环境下的第二次烧成,即为“捂灰”过程,由于铁与木炭粉(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并还原氧化铁,使得最终产品呈现黛玄色,这种颜色的变化源于化学反应中的酸性还原作用。
填充物从原来使用谷糠转变为现代常用的木炭粉,其核心目的仍然是隔绝空气以控制温度,并确保在1000度以下进行烧制。此技术纯粹依靠改变铁元素存在形式而引起颜色的变化,不加任何有害化学添加剂,因而具有更丰富、平滑且颗粒感强的手感,当泡茶后能展现出如墨玉般的效果,因此备受一些茶友青睐。
然而,“捂灰”的成功并不适用于所有泥料,尤其是结晶程度高的朱泥,其成功率极低;质量较差的地面泥料在此工艺下往往会出现“花壶”问题;至于底槽青泥,则能够呈现出既黑又透明、带有蓝调的独特魅力,而段泥类则由于其松散结构,不适宜进行“捂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