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广东的陶瓷产业继续繁荣。除了青釉器之外,陶瓷工艺也开始发展出新的技法和设计。例如,一种名为“圆筒形平底匣钵”的烧制方法被用于制作青釉器,这是一种独特的技术,它使得器物更加坚固和耐用。此外,广东陶瓷工人还开始使用半截釉来装饰器物,这是一种在釉层上雕刻图案或文字的技术。
唐代广东陶瓷的一大特点是其胎质厚重且吸水性大。这意味着这些器物能够承受较大的温度变化而不会轻易破裂。此外,许多唐代广东陶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通常都是敞口平底,没有纹理。这与其他地区在同一时期制造的类似产品形成对比。
此外,在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碗叫做“四十六度倾斜碗”,这类碗有一个特殊的形状,其壁部约四十六度倾斜,并且压印有直线纹。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而且也显示了当时陶瓷工艺水平的一个新高度。
佛山、新会等地烧造了一些高身青黄釉《塔坛》,这些作品精致细腻,是这一时期广东省内造型艺术中的一次重要突破。其中,还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神龙、人物环坛、水波纹以及象征佛教的莲花纹,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随着时间推移,五代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势。在南海官窑发现了一处新窑址,该窑址主要生产彩绘陶瓷,这标志着广东制瓷传统中的一个重大转变。此外,从番禺石马村发掘出的刘晟昭陵出土的大批青色四耳罐、六耳罐和夹耳罐,也证明了当时中国南方地区已经掌握了高水平的手工艺技术,使得他们能够创作出既美观又实用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