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陶艺文化探索清代炉钧釉艺术之美图文

炉钧釉,源自清代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其名取自低温炉内烧成的仿宋钧釉。《南窑笔记》中记载:“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而《景德镇陶录》则称其色泽介于东窑与宜兴挂釉之间,以花纹流淌变化著称。

原本仿效钧釉器物,但没有达到那种浓烈的大开大合,而是如小泉柳溪般细腻缠绵。炉钧色调丰富,如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多之选。由于采用熔块釉,使得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

阮葵生在《茶余客话》提到“近时宜兴砂壶复加饶州之鎏”,其中指的即是炉钧釉。他以其深邃的见识,对当时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阮葵生生活及成书年代可知,紫砂茶壶装饰宜兴炉钧釉在乾隆朝已有记载,但可能时间更早。在清代,有两种仿古技法,“素炉均釈”和“浑炉均释”,分别呈现蓝绿相间麻点纹和红绿相间麻点纹,以800℃左右烧制而成,以景德镇产物最为精致。

此类器物具有透明度不高且结晶呈多种色彩,有红、兰、紫、绿以及月白等,并熔于一体。在器身上形成长短不一垂流条纹,与斑点交织,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整齐美丽。而兰色的水波状特征,在雍正年间的典型款式中尤为突出。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