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焐灰犹如万钧之力一举

关于底皂青焐灰的技艺与挑战——陈缶文

"焐灰"这一古老工艺,实质是一种特殊的窑变处理方式,将烧制不完全或需要改色的茶壶置于陶瓷钵内,利用柴草灰在低温缺氧条件下进行密闭烧制。这一过程依赖于紫砂器材中的铁离子,在还原气氛中转化为低价铁,从而形成深沉的黑色或灰黑色。紫砂壶经过此次处理,其美誉如“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由于掌握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并且由于技术复杂性和易发生问题,这一传统工艺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下,一些人开始使用化工配方制作仿焐灰材料,以模拟类似的效果,但这种做法被视为对真实焐灰作品的一种误解和侮辱。

实际上,“焐灰”本质上是一种还原燃烧过程,它通过高价铁离子的还原成低价铁实现着色。这种方法对人体安全无害,而一般加色的茶壶通常因工艺差异,其质感平滑、颗粒感较差,与真正的焐灰产品存在明显区别。

历史上,紫砂器在初期未能充分发挥其潜能时,有些工匠会采取再次熔炼并进行焐灰作为补救措施。这些后期加工过的作品往往具有极高的地位,如清末程寿珍所创作的一系列专门经过第二次熔炼后的作品,因其独特之处而备受赞赏,其价值甚至比未经熔炼过的同样品相倍数更高。

有一位网友向我咨询了一本书上的内容,其中提到紫砂器在焐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碳渗透现象。我并不清楚该书作者是谁,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碳渗透,也不会影响到茶壶随时间逐渐变得白泛的情况,因为所有涉及到的颜色都源自于铁离子的变化,不论是在哪个阶段产生,都不会因为使用导致颜色的改变。

尽管理论上任何含有 铁离子的物料都可以通过缺氧环境下的还原燃烧获得类似的效果,但实际操作中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对于朱泥类型,由于结晶度较高,这使得成功率极低。而且,对火候要求也非常苛刻,因此很难保证每一次尝试都会成功。

对于底皂青矿料来说,由于其掺入了色素,有时候可能会出现花纹或者其他不规则现象,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追求那种纯净自然、颗粒丰富的手感和颜色的原因所在。而团泥由于其天然属性,不适合进行这样的处理,因为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固化状态,不适宜进一步改造以达到想要的手感和外观效果。

总之,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捂黄(即最后一步煅烤),如果初步发现捂黄后的壶表略显涩硬,那么后续再加热将能够缓解这点。但如果最初没有足够完善地完成第一步燥烤,那么在捂黄之后可能会感觉到一些“涩”的感觉,而且泡养起来也相对困难。至于是不是真的影响到了透气性,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考量。此外,我了解的是正常情况下捂黄后的茶壶透气性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太大变化。这一切都说明了如何才能最好地保留和提升一个优秀茶具品质,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