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底皂青焐灰技艺的探究——陈缶文
"焐灰",这是一个古老的术语,指的是将烧制不够成熟或颜色需要调整的紫砂壶,用陶瓷钵头覆盖,再用柴草灰进行密闭低温烧制(还原气氛烧制),利用紫砂主要着色的铁离子在缺氧状态下形成黑色。这种特殊工艺使得紫砂壶焐灰,有了“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的美誉。
然而,如今,由于掌握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容易出错且成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人便开始使用化工材料配制近似焐灰效果的仿焐灰泥料,这让真实的紫砂焐灰蒙受了“不白之冤”。
其实,“焐灰”就是一种还原火候烧制,它的着色离子还是铁离子,但主要是高价铁离子,在缺氧状态下还原为低价铁。因此,对于没有半点危害。
一般添加色料的壶,因为工艺方法不同,其质感通常较差,而颜色可能接近,但质感平滑、颗粒感不足。
过去,将未完全生燥(俗称欠火)的茶壶进行再次煅造,即为一种补救措施,因为其养泡后效果尤为出众,就像“墨玉一样”。因此,在市场上,经过煅造和再次经历“捂灰”的茶壶身份相对特殊。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艺术家会专门对已经制作好的茶壶进行第二次煅造,以达到更佳效果,如清末时期程寿珍就有许多这样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往往价格昂贵,比起没有经历此过程的同类产品要贵一倍多。
有一位网友提问,他看到一本书中提到,当用传统方法对紫砂器进行二次煅造时,碳渗透现象会发生。我不知道该书作者是谁,但我知道的是,“捂灰”实际上是在还原环境中,使高价铁离子的红色在缺氧条件下转变为黑色的低价态。如果真的存在碳渗透,那么随着时间推移是否会出现碳析出的问题?
理论上,只要是以铁离子作为着色的物质,无论是在哪种条件下,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所需颜色的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技术要求非常精细,不仅火候要求极高,还涉及到朱泥结晶程度和液相生成温度等多个关键因素,因此成功率非常低。而且,如果使用的是底皂青矿料,并且掺入了色素,那么可能会出现花纹或其他异常现象。
总而言之,“捂灰”原本是一种窑变现象,不过是一种由人为操控下的窑变过程。一把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过程的大理石绿底皂青茶壶,其外观应该是黑内透绿,与青蓝交织融合,同时保持原始材料中的颗粒感。与拼装后的黑土相比,这两者的区别体现在颜色的饱和度和质感上的差异。拼装用的黑土虽然稳定但也显得有些单调无趣,而质感则较弱。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团泥绝不能采用这个方法来改变其外观。这一技术适用于那些初步阶段未能达到理想标准或需要进一步改善颜色的紫砂器。在不同的生产阶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至最佳状态。此外,无论如何处理,最终产物都应具备良好的透气性,以保证泡水时能保持最佳口味与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