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紫砂壶的秘密柴烧与常烧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随着时代的进步,由于气窑、电窑、煤窑等烧制方式高效便捷且节约成本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现在陶瓷烧制的主要方式。不过近几年来,柴烧技艺再次得到世人的认可,因为在不同的温度之下紫砂壶展现出的颜色肌理也千差万别,而这种独一无二,是很多紫砂壶爱好者也在追求的。

什么是柴烧?柴烧工艺又是什么?

柴烧是我国陶瓷最古老的窑烧方法,可上溯至千年。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土:柴烧专用之陶土多,经陶者自行调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热温度、柴窑属性、薪柴总类等;追求的是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敦厚、沉稳内敛的柴燒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燒,其种类有樟、龙眼、荔枝、莲雾及废弃木材等。

窑:仅以燃燒木材提供熱能,一般燒窑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入精心照料,每一次加砖和速度,以及薪材選擇都會影響最終釉面的變化與質感。

灰:當溫度達1200℃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其中含有的鐵元素與陶器中的氧化物產生反應形成釉層,這種自然落灰釉乍看似平淡,但越看越耐人尋味,是許多收藏家追求的一個獨特魅力點。

現在的大多數紫砂壶都是使用電或氣焙制作,這些现代焙烤技术可以更好地控制温度,从而使得受热均匀外形色泽较为统一,而且成品也有较高保证。但是,有些艺术家仍然坚持使用传统的手法,因为这能够带来更多个人情感和独特性质,这正是很多收藏家所珍视的地方。

为什么还要用傳統の焙烤技術呢?

傳統焙烤是一種深植於文化中的工程與創作者的心靈活動。当火光时而强烈时而柔缓周旋在大型炉中,与作品共处流串,就像是一場無聲的情詩。這種對材料本質無微不至的尊重与对自然规律无条件顺应,让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生活力的痕迹,使其成为承载著歷史風貌与藝術意境的人文瑰宝。

传统焙烤下的紫砂壶与普通紫砂壶有什么区别?

气泡结构不同:

古代手工艺师会通过不断调整燃料和空气流量来控制炉火,这导致每一个气泡都不相同,有时候大小甚至层次分明。

而现代工艺则通过精确控制温度和时间,使得每个气泡几乎呈现出同样的尺寸和密集程度。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清朝后的瓷器上,那里的釉面非常薄,因此当它被加热时会炸开形成众多大小各异且具有层次感的小点(芝麻点)。

釉色的稳定性:

柴燒過程中由于溫度波動較大,所以彩色的生成也不易預測,而现代焼毛筆則可以通過恒温進行調整,以獲得更加固定的顏色效果。

自然落灰釋放:

在傳統熬煮過程中,因為火候難以完全掌控,所以通常會出現一些自然落灰現象,這樣就會有一些不可預期但是非常獨特的情況發生。

最後,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或是在今天,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收藏家的寻找,都有人对于那些独一无二的事物怀抱着渴望。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手法——从古老到现代,从简洁到复杂——都有自己的价值,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欣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