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不盈尺陶瓷百科在社会中的应用与价值

[日期:2023-03-15] 来源:古陶瓷研究院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在钧瓷的世界里,“钧不盈尺”是一句形容高度不超过一尺的钧瓷作品的谚语,这个限制背后隐藏着当时工艺技术和烧制条件的局限性。

首先,成型工艺是“钧不盈尺”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去主要使用手拉坯和印坯两种成型方法。手拉坯依赖于手转石轮,但转速低且工作效率较慢,因此难以制作出高达一尺以上的器皿。而印坯则需要精密的陶模,然而当时成型原料难以保证稳定性,不易制作出高度过大的器皿,以免发生变形或爆裂。此外,作为观赏品,更大的器物可能会失去精致之美。

其次,是烧成工艺面临的问题。为了获得优质釉面的钧瓷,其最低烧结温度必须达到1280℃,并且需在还原气氛中进行,这对于当时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温度不足1280℃便无法触发窑变,而超越1300℃则很难实现窑变。当时由于窑炉设计上的局限性以及燃料供应问题,使得控制烧结温度成为了一项艰巨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上下温差造成产品高度受限,上火下缺火的情况也常有发生,所以成功制作的一般只能够维持在一尺之内,因为这更容易控制烧结温度和气氛。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钧不盈尺”与宋代皇宫贡品有关。那时候,宋代皇帝自比九五之尊,加上朝臣们对此规矩附会,便自然地将钧瓷限定在九寸五以下,也就是小于一尺。这一点通过传世宋钧的事实数据得到了证实。

直到元代,这些限制才逐渐被打破,如1999年发行的一套邮票展示了两种元代高于一尺的大型元式釉器,其中双耳连坐瓶高达33.2厘米,堆花三足炉更是42.7厘米,为人们展现了元代技艺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