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风雨飘摇的天空中,欧洲艺术大学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它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也经历了时光的洗礼。这里曾经是梦想和激情交织的地方,现在却显得有些荒凉,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那股热血。
"这是为前几年过热增长的补课。”或许,这种“冷静”的喘息机会,为欧洲艺术大学带来的是一次回望,一场洗牌。业内常说艺术教育的一轮起伏周期通常为5年,如今距离2010年已差不多过了一个“周期”,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或许可以从“前行者”的步伐中明确坐标,找到方向。
现象·“民”风渐起
在这个充满争议和挑战的时代,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就像那些在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门口石坊上看到余绍宋题写的“恒庐”两字一样,那是一种对过去承诺的回忆,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不思考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民营美术馆出现了问题?
目前,我国民营美术馆达到美术馆总量的大约三分之一,不同的小院因不同机缘而成立。1991年,炎黄艺术馆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营美术馆。1998年,由企业创办的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和成都上河美术馆接连成立宣告了我国有了民营化之路。但这3家最终都因各种原因停运。而2002年的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南京四方藝術館等相继成立,这些都是当时热潮中的产物。
2007年的市场繁荣催生出更多这样的机构,在此期间很多原本打着画廊招牌经营机构也高调挂牌成为现代艺廊、文化中心等。这段时间里,“建館熱”随着相关诉求增强和政策不断出台迎来了登峰造极新高点。但到了2010年,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个行业也迎来了第一次深刻调整。
席挺军曾这样评价:“这是为前几年过热增长的补课。”他亲身经历过这些波折,并且作为一位老牌运营者,他知道如何面对这种挑战。他认为一个好的博物 馆是需要‘养’ 的,在保持学术独立基础上积极寻求社会捐赠,并控制运营成本,而保持学术高度反过来又能吸引更多商业合作以及赞助商捐助。
对于一些小型私人收藏家的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资金不足而感到困难,但他们仍然希望能够继续做非盈利性的活动。此外,有些新的资本投资进入市场,比如龙马公园等,对于一些小型私人收藏家来说是一个新的机会。不过,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还存在许多挑战比如资本流入导致价格飞涨的问题,以及传统观众群体减少的问题等。
尽管如此,有些特立独行的人依旧坚持下来,他们相信只有通过持续努力才能让事物重获新生,就像古时候人们用火炉来炼金子一样,只要不断地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梦碎羽翼与舞台上的孤影,是不是有点类似我们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