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20世纪早期艺术

在2019年新春佳节之际,保利拍卖将于2月3日至10日在三亚太阳湾柏悦酒店举办“太阳湾保利艺术嘉年华”,以一系列精品展览,带来饕餮艺术盛宴。本次展览将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绘画、珠宝尚品及国酒茅台这些丰富的艺术元素在一种互联互融状态中成为一个艺术生命整体,与三亚的热带海滨风景,共同欢迎着藏家朋友及艺术爱好者的到来。

保利华谊太阳湾艺术品拍卖会亦将于2月9日举办,众多品类艺术臻品将汇聚于拍卖,一齐精彩呈现。

震古烁今——从五代到当代的中国艺术

“震古烁今——从五代到当代的中国艺术”集中呈现中国艺 术自五代到当代各时段的精粹作品,一览千余年中国艺术的 漫长变迁与丰富样貌,展览将汇集了自7世纪唐代、吐蕃时 期(7-9世纪)至北宋、南宋时期数卷写本、刻本佛经,凝 聚了佛教经典和书法艺术的双重价值。古代书画上自南宋院 体小品、下至明清文人书画均有涉及,乾隆御笔、扬州八怪 绘画、明清士人书法等都有不同作品呈现。近现代书画呈现 齐白石《杂画册八开》、张大千《摹莫高窟晚唐供养菩萨》 等精彩作品。当代艺术方面,常玉《镜前母与子》、周春芽 《晚樱与桃花》等一齐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扛鼎之作。


常玉 镜前母与子
55×46 cm · 布面油画 · 1930年代
签名: 玉 SANYU
展览
1994年 常玉 淡水艺文中心 / 台北
1995年 常玉 家画廊 / 台北
1995年 双玉交辉——常玉、潘玉良画展 国立历史 博物馆 / 台北
2004年 常玉——身体语言 国立居美博物馆 / 巴黎
2008年 玛丹娜遇见德勒斯登 利普希乌斯宫 艺术馆、德勒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 / 德国
出版
《家藏》家画廊 1992年版
《典藏艺术杂志》 P173 典藏艺术杂志 1993 年6月号
《常玉》 P18 淡水艺文中心 1994年版
《华裔美术选集–常玉》 P112 陈炎锋编 艺术 家出版社 1995年版
《常玉画集》 P19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95年版
《常玉油画全集》 P175 衣淑凡编 国巨基金 会、大未来艺术出版社 2001年版
《常玉-身体语言》 P183 巴黎国立居美博物馆 2004年版
《世界名画家-常玉》 P222 乙庄编 河北教育出版 社 2010年版
《常玉油画全集第二册》 P123 衣淑凡编 立青 文教基金会 2011年版
《同文之变》 P29 大未来林舍画廊 2014年版

作品《镜前母与子》所写的是家中梳妆台前的一尊圣母怀抱圣婴的瓷像。画面 形式是借助于常用的中国画立轴式,一片平涂的背景,集中一个主题在画的中   央;简约的形色,着重于线条的配搭和节奏。画面的处理类似于舞台的场景。 作品描绘的是尊瓷像,是静物,又是肖像,结合了画家惯用的两种题材。圣,是西方宗教画中最为普遍的艺术题材,历史悠久。宗教题材难得出现 于常玉作品中,目前资料可见,《镜前母与子》是常玉唯一一件与宗教题材直 接相关的作品。这幅画,技巧方面而言,常玉采用西方油画材料,借西方现代 手法,自然揉合了中国文人画的逸趣,发展出独特的表现方式。

这幅画有着明显圣像画痕迹,宗教题材入画,表征了画家对于西方古典的关 照。常玉笔下的圣形象,与西方经典油画的圣画像截然不同,它从具象中 抽离出来,舍去了圣母慈爱的面部描绘和服饰的细节再现,简约的线条行云 流水般地勾勒出圣形体,简单平涂的黑色镜框取代了传统的画框样式。画 面的笔迹所到之处都独具现代感,这似乎是对传统圣像画的挑战,也是新的阐 述。画中圣母怀抱圣婴是以瓷像为载体呈现,非巍峨超然的姿态,显得平易近 人,却不失典雅矜持;是超验的宗教,也是人间的生活。在常玉的这件《镜前母与子》作品中,最为打动人心的是作品散发出属于东方的,中国的独具的美 学气质,是一种隽永的人文诗意。


常玉 草原上的马群
44×80 cm · 布面油画 · 1930年代
签名: 玉 SANYU
展览
2017年 松美术馆首展·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 松美术馆 / 北京
出版
《常玉油画全集 第二册》 P102 立青文教基金会出版 2011年版
《松美术馆首展·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 P68-69 松美术馆 2017年版
来源
亨利·皮尔·侯谢,巴黎(库存第87号)
私人收藏,巴黎
贝多拍卖公司,巴黎,2010年10月16日
私人收藏,香港

以“马”作为对象始终是常玉近四十年来创作中所十分珍爱的主题。从二十年始以瓶花和群马来探索中国题材的油画媒介可能性,到三、四十年代,常玉创作的一系列泥塑釉彩的马雕像和以“马”为主题的绘画,再到五十 年代之后在常常创作的以动物为主题的油画中多以摹写马群为对象,在对于“马”的再现过程中在本质上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溯与“马”题材艺术的持续探索,同时还是常玉先生本身洒脱豁达、热情投入个性的挥注以及他身 居异国他乡,继而生发浓厚思乡离愁、寂然孤单情绪的外向投射。

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画作《草原上的马群》便是常玉先生在中西艺术之间自由探索的经典之作,也是常玉先生以马为主题创作作品中的独特之作。在常玉先生二、三十年代的动物作品中,尤其是以马主题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爱恋”与“婚姻”的隐喻。1928至 1931年,常玉先生在法国与玛素结为夫妻,而以“马”为主题的创作,正是取 其对妻子昵称“玛”之谐音,由此这一阶段常玉先生笔下的“马”更多了 几分温情。同时,追溯该画的收藏源头,其最早也是常玉先生挚友、法国著名小说家暨收藏家候谢的收藏。因此,在情爱的气息之外,其中也蕴含着深深的友情。


朱德群 热情的回响
81×100 cm · 布面油画· 2005年
签名:朱德群CHU TEH-CHUN 05
出版
《朱德群作品》P317LADIFFÉRENCE 2006年版
来源
购自法国PatriceTrigano画廊

《热情的回响》作为朱德群千禧年之后的现行佳作,在宁静祥和的宇宙秩序和朦胧迷离的表象中展现出一种原初的心灵体验。画布中,色彩激荡碰撞,犹如一首壮丽的交响曲,从明朗快活到低沈晦暗,各种色彩像音符一样倾诉着情绪上的细微变化,饱含着美丽与哀愁,幻象与沈迷。画面中用暖色调和运动性来表现出生命的。画家用大笔刷恣意挥写,时而奔放不羁,时而谨慎克制,笔触宽放,纵横交叉,错落有序,在表面上的混沌之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地平线,以及山石与天空的隐约形态。画中碳黑 的重色块使人倍感压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心绪,画家将稀释过的靛蓝、中黄、 橘红色覆盖在重色上,缤纷的暖色渲染出晨曦或日落时的氛围,而迅疾跳跃的笔 触则为画面带来一种节奏感。在《热情的回响》中,我们很难确定具体的景物元素,其可能来自于画家的记忆或想象,朱德群曾表示:“我要重新处理记忆,将记忆幻化,像我家乡酿酒的人,把记忆当作高粱,然后能酿成烧心烧肺的烈 酒。”此作品就是以浓郁的情感所酿造的一杯烈酒,画家回归自然而又摆脱了物像的束缚,在解构与重组的过程中用自己宏大的宇宙观架构起一个全新 的世界,接近于中国传统文人的心象山水。《热情的回响》为朱德群千禧年之后 的佳作,画家在作品中将中国山水画的写意性和西方抽象绘画的形式感结合在一 起,用澎湃的构图和变幻的光色表现出独特的个人哲学,以一种温柔敦厚的东方 趣味左右着画面的格调,用简约洁净的意象透射出了丰富神秘的内涵。


吴大羽 无题II-703
13×8 cm · 纸本色笔
出版
《吴大羽纸上作品》 下册P393 大未来画廊2010年版
《吴大羽纸上作品集》P748 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吴大羽 无题II-170
20×11 cm · 纸本油性蜡笔
出版
《吴大羽纸上作品》 下册P349 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10年版
《吴大羽纸上作品集》P476 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目前可见的吴大羽作品,大多创作于他的“巅峰十年”。其中一批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蜡笔画,颇具返璞归真的天然美感。这些纸本蜡彩作品,几乎皆为画。艺术家随手创作,虽尺幅不大,却气象万千,独具匠心——野兽主义的色彩表现,表现主义意味的笔触线条以及超现实主义意味的画面空间结构,是他对心灵感应的自然流露,是对于瞬间感受的捕捉,是无法再现的艺术。 蜡彩这种独特的“吐彩新工具”,为吴大羽提供了另一方广阔天地,他尤其醉心研究其“书法艺术之神彩”。吴大羽以书法线性为主题,或轻擦,或厚涂,形成鲜明对比,达到浓丽鲜艳、沉着厚实的艺术效果。同时,吴大羽自由掌控蜡彩的笔触,线条的粗细,直接进行艺术造型,创造出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吴大羽用手中的蜡笔施色记录抓住内心的瞬间感受,再现了心灵感应,追求着艺术的纯真,创造出一种稚拙的纯美表现。吴大羽的这批蜡彩画,对于后人研究抽象艺术和蜡彩画显得弥足珍贵。吴大羽几乎不给画作命名,他曾经说过要让画面自身去表达,命名就成为了多余。而蜡笔画更甚,是艺术家晚年在艺术领悟通达之后,肆意涂鸦式的创作,从形式上看又可以分为抽象与半抽象两种类型。半抽象的画作在吴大羽的艺术创作中,虽然稀有却极为重要。作品画面看似凌乱的涂鸦,在长短、粗细、曲直、扩散、交迭的书写线条下,呈现出半抽象的形式。 传达出若有似无的图像信息,任凭想象在画纸上驰骋,画面热闹非凡又深刻反映画家胸中自由奔放的个性。这种非具象的,类似于意识幻觉的画面似乎让人看到了超现实主义大师米罗的影子。作品形式脱离了绘画框架与规范,放弃了该有技法,画面的布局、主题与意境,全都是以色彩、线条、笔触等要素来表现。画家大胆施色,将他热爱的蓝、红、黄、紫自由使用,随情赋彩,再揉合无序、无规律的线条笔触表达,创造出一种有序的天真稚拙的境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