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艺“刻字”——刻到生时是熟时,泥壶与紫砂壶区别社会探究
清郑板桥有诗句“画到生时是熟时”,于篆刻,我则信奉“刻到生时是熟时”。先求熟练,不熟练则说明字法、刀法、章法还没有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若光是技巧熟,熟到极点就成积习,所以要熟后求生、求辣,才有生意。生即要求在字法、刀法、章法上每方印都要有新的思考,都要有与以往所刻之印有所不同。所以,有时候印刻得太多,就有一种思维惯性,导致过早形成所谓之风格。
紫砂壶陶刻的本质是“以刀代笔”。刻字分划、竖、撇、踢、捺五笔:刻“划”笔,刀先下后上;刻“竖”笔,刀先左后右;刻“撇”笔,顺到在先,逆刀在后;刻“踢”笔,逆刀在先,顺刀在后;刻“捺”笔,刀先上后下。
紫砂壶中,“鼻涸入骨”的艺术不仅体现在传统手工制作,更体现在对泥坯素烧后的选择和处理。素烧后的泥坯硬度增强,使其更易于受制于人,但温度控制至关重要,以免造成结晶,从而影响篆饰效果。此外,对于不同的泥坯类型,其适宜的素烧温度也有差异。
艺术家们对于这种古老工艺的追求不仅限于技术上的精湛,还包括了情感和智慧的投入。在传统的手工过程中,每一次击打都是对艺术品生命力的呼唤,每一道痕迹都是对时间和空间的一次交谈。而机器化生产虽然提高了效率,却也失去了那份独特的人文气息,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情感表达。
无论是在社会还是个人层面,我们都应重视这门古老而又现代化的事业,让它继续流淌着文化血液,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温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