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温州一带,自汉代起,就有了原始瓷器的烧制,到了唐宋时期,这里成为了仅次于越窑的重要青瓷生产中心。其独特之处和鉴定要领包括:(1)瓷胎呈现较为纯净的白色,略带灰白调,三国至东晋时期胎质逐渐细腻,而唐至宋时期则更显精致。(2)釉色方面,三国两晋时期多见淡青透明釉,但也存在少量的青绿色调;南朝时代釉色普遍泛黄,有开冰裂纹现象,并且胎釉结合不佳易剥落;唐代早、中期则是黄或淡色的釉色,而晚唐至宋时出现了纯粹的青色或深邃青色的釉面,同时胎体与釉层结合得更加紧密,不易剥离。(3)产品种类繁多,与越窑相似,但也有独具特色的作品,如东晋牛形灯、褐彩盖罐和五联罐等。此外,还有极少数生产三足洗、槅子、狮形烛台、蛙形水盂及随葬用的明器。而唐代还有一款名为璧形底碗,其腹壁倾斜45度,更高出越窑之上。五代北宋印盒造型趋向宽广扁平。(4)装饰手法简洁,以弦纹、莲瓣纹为主,其中东晋至南朝使用较多的褐彩尤为特别,最著名的是绘制长条状图案,从笔触细腻到收笔粗犷,为当时陶艺所无。与此同时,唐宋期间纹饰风格简单而朴素,没有过分繁复刻划,这与北宋越窑中的装饰风格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