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5、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5公分 口径12.9公分 足径9公分 故瓷009827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9):「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乾隆丙申春御题。钤印一:「朗润」。 此件作品的釉色和故瓷8284(图版6)极为相似,然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却将之看成是产烧自两个不同窑口的作品。透过刻题於故瓷8284底部的御制诗,得知清高宗乾隆皇帝以为该件作品为官窑。清高宗乾隆皇帝诗中所指出的「官窑」,以今日的常识来理解,范围或涵盖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等,亦即官方御用瓷器的统称。而在故瓷9827的御制诗中,他又能以绝佳的陶瓷涵养,直接指出这是一件汝窑瓷器。之所以出现此种差异,可能与乾隆皇帝和以皇帝为首的皇室所具备的文物识别能力有关,同时也间接反映出十八世纪清宫对汝窑的辨识尚未形成一套普遍接受的事实。
或因如此,在《活计清档》中虽然记载了雍正时期收藏有三十一件汝窑,但这些事例无法直接证明当时对汝窯工艺流程认识的一致性。此外,从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中的二十一件汝塞,我们发现其中十三件有着明确题款,其中仅两首提到具体是由“九龙”、“长江水波”、“松竹梅花”等形象描绘而非泛指“官坯”。这一点显示了当时人们对于各类陶磁品鉴赏标准和分类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
通过考察历代文人对于天目青白釉、蔚绿釉以及斧削云纹等技艺情感表达,以及他们对色泽、开片与支痕细腻程度进行描述的情境,可以看出尽管他们都注重于材料本质与艺术技巧,但每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同一种工艺流程所持有的审美理念和认知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直至20世纪初,大卫·德爵士在中国国际艺术展览会上重新研究古籍文献,并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对于深入了解北方青白地黄褐彩绘浅红山泉及蔚绿釉器型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以往人们关于天目青白地黄褐彩绘浅红山泉及其它造型多样化器物不再仅限于猜测,而逐渐走向科学探究。(余佩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