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霜琢磨出新枝,独赏江山暮雨开春。"历代文人雅士对梅情有独钟,紫砂壶中的梅造型繁多却各具特色。我深爱这寒冷的美丽,它的挺拔枝条、细腻花瓣和淡雅香气让我心醉。在此基础上,我想以《喜梅》为名创作一款紫砂壶。红色壶身圆润而小巧,紫色的把、流、钮则是以精致的小段梅枝来塑造,配以绿色点缀的梅花,这些都反映了我当时的情感。但我觉得还不够全面,所以又推出了《寻梅》系列。这次壶身采用了一段老树桩的形象,经过风霜洗礼后的树桩表面凹凸不平,有着脱落的树皮和暴露的枝节。然而,在这个老态毕现的地方,却有新的生机勃发。这正是生命之美和希望之美,这也是我内心中想要传达的一种讯息。
每当闲暇时分端详此壶,我既感到欣慰,也有一丝遗憾,因为在我的心里似乎还有很多未能表达的话,还有一些尚未说出的秘密,如同鲠在喉间,让人寝食难安。因此,我决定继续创作,以更加完善地展现我的内心世界——一个傲霜斗雪、风骨坚韧的作品。我将主题明确后,便开始思考如何运用工艺手法来表现:仍然采用老树桩作为壶身,但加大了体积,以增强其力量感;在壶盖上添加一小截装饰性的梅枝,并点缀朵朵花蕾,使得老枝与新蕊并存,其意趣盎然。此外,将弯曲拱起的支柱设计为壶钮,不仅实用也美观。
最后,最费思量的是设计 壶把 的形式。一番苦思不得之后,我突然灵光一闪,将提梁式无柄茶杯作为灵感来源,用几根弯曲且疮痍满目的枯枝构建成提梁型的手柄,而千疮百孔之处,则通过特殊的手法加以刻画。在行将枯死的古木下竟长出新芽,这样的设计突出了“生于死亡”、“生于破旧”的生命力,是画龙点睛之笔。而整个造型呈现出一种苍劲有力的老龄与鲜活生动的情景相互呼应,为“望月”所赞叹。
最终定名为“望清”,取自“望断天涯路,无言倚栏杆。”这款作品不仅是我对梅的一种理解,更是我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即使是在寻常日子里,也能找到那份不同凡响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