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焐灰了多少次才能够真正地变成一片深邃的蓝色

关于底皂青焐灰的技艺与误解,陈缶文撰写

"焐灰"一词,或许在某些人耳中已成往事。其实,这只是一个老话题,讲述的是如何将未完全火化或颜色不佳的紫砂壶,置于陶瓷钵头之中,用柴草灰进行密闭低温烧制,以达到特定的着色效果。这是一种特殊工艺,有人称其为“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然而,由于掌握此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并且每一次焐灰都存在出错的风险,因此成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人开始使用化学合成材料模仿这种效果,即所谓的“仿焐灰泥料”,使得真正的紫砂焐灰产品受到了一些非议。

实际上,“焐灰”不过是高温还原的一种方式,它依赖于铁离子的还原,从高价铁转变为低价铁。在缺氧环境下完成这一过程,对茶壶和用户都是安全无害的。相比之下,加了色素的紫砂壶,其工艺不同,通常质感平滑而缺乏颗粒感。

在过去,“焐灰”曾被视作一种补救措施,对那些生火不足(俗称欠火)的紫砂器来说尤其有效,因为它能够提升器物泡养后的表现,使其拥有如同“墨玉”的光泽。在市场上,这类带有额外处理过的茶壶备受欢迎,一些收藏家甚至愿意支付更高价格购买这些经过特别烧制过再次熔炼以达到的完美状态,如清末时期程寿珍创作的一些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手法都能达到相同水平。

有一位网友向我咨询,他看到一本书提到当使用“仿照古法”进行紫砂煮茶时可能会出现碳渗透现象。我对此感到好奇,但根据我的理解,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着色的元素是铁离子,在缺氧条件下均可实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需要非常精确控制火候和时间,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碳渗透来达成目的。

对于底皂青这种矿物质,更容易成功进行这样的处理,因为它含有较多掺入色素可能导致花纹变化的问题。此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窑变现象,但却是在人类操控下的结果。一把成功制作出的底皂青炉体,可以呈现黑内透青、青中泛蓝之美,同时保持原料中的颗粒质感,与拼接黑色的设备相比,更显丰富多彩。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地泥并不能用于这个过程。而且,无论第一次是否烧结度适宜,都可以通过捂盖后形成不同的效果。如果最初烧结度较高,那么捂盖后可能会让壶体感觉更加细腻;如果初期烧结度略低,则捂盖之后可能会感觉有些干涩,但同时也便于泡养。此外,我了解到正常情况下,经过捂盖后的茶壶,其通气性能基本不会发生改变。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