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赵萌展现中国传统审美2019年G20峰会合影中的人物雕塑艺术价值展示

中国的雕塑延绵不断,五千年的历史显然不够,西方的雕塑也延绵不断,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这地球好像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东方延绵不断,西方也延绵不断,东西方构成了两个很重要的对应。

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中国发生了变化,中国打开国门努力向西方世界寻求一些文化上的了解。在了解过程中,对我们的教学,对中国人来说,对西方的雕塑要比对中国自身的雕塑了解得更多。大量的西方的美学观点、哲学观点、艺术观点进入中国。这些观点对中国的艺术家,对中国喜欢艺术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今天积极意义上讲,使今天的中国人对世界多了一份了解。同时,也看到,我们对自身本体文化关注相对而言有点薄弱。

站在我们自己的文化视角下,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样的贡献。我想,从审美价值这一方面向大家作一个简明扼要地梳理。

(一)

首先,要探讨的是语言成因。在我们的语言里,有个环境问题,有个造物方式的问题。从史料看,最早出现的人类最早出现的是维纳斯小像,在今天奥地利,它是在奥瑞娜那个地方出土的大概距今29000年。这基本上同一个时间,在山西省宿县也出土了一个骨片,上面刻有兽纹。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东西方向大地都出现了雕刻方式。但是,这两个雕刻方式是不同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欧洲人已经可以拿石头做成一个真正具有雕塑印象作品了。而我们用石头做雕塑还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所处的大地以石英为主,而他们使用的是更柔软的地层,如岩浆和砂岩等。

(二)

陶器与青铜器等变成了复合性创造的一个重要方式。一方面水土,一方面人的选择,是如何决定了我们的造型方式?这种独特风格,不仅体现在动物形态,还融入功能属性,并因功能属性而改变原有狗自然特征,所以说在我们的造型里主客往往是不分辨,以此形成无中生有的方式。而帝王最大的象征就是龙,即天子所代表皇上的身份也是复合体,所以说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一种综合性的创作思路和审美偏好。

(三)

再谈谈精神诉求。当儒家思想开始流传开来时,其核心精神就被推崇起来,就像那位老人,他始终坚信通过“仁”来治理国家,让社会变得更加有序。他虽然没有成为高官,但他博览群书,为官员设计方案,其中最核心的是“仁”,这是官员应该遵循,而普通民众则应当遵循“德”。儒家思想中的规范就是让每个人为社会做贡献,将功绩记载于碑文之上,这正如今日许多建筑中的铭文一样,用以表彰其功绩。如果你曾经担任过宰相,你会得到荣誉,如果你考取状元,你也将获得荣誉。此外还有烈女们,他们为了丈夫或儿子的名声而自尽,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追求完美品质和道德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上,我们能发现一种内在联系,那就是:文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宗教与道德之间也有深厚根基;诗歌与音乐之间又是一种互补共生的关系。而且,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承载着某种审美价值,因为它们皆源于人类对于生命、宇宙以及自己存在意义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Similar Posts